青少女感染梅毒10年暴增53倍 疾管署曝兩大增加因素
國教盟今指出,國內青少女感染梅毒於10年內增加53倍。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梅毒屬性接觸傳染病,隨著網路發達、年輕人性觀念開放兩大因素,且新冠疫情後,民眾檢查順利,依統計發現,2021至2023年梅毒病例數逐步上升,目前也與教育部合作針對年輕族群積極衛教宣導。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國內2019至2023年近5年梅毒通報確定病例數,分別為9400例、8800例、9413例、9707例、9941例,患者以男性為多,男比女約為5比1。去年截至11月計8883例,其中男性7019例,占79%;女性1864例,占21%,相較2023年同期9172例,下降3%,其中男性下降6%、女性則上升10%。
至於,我國先天性梅毒通報,曾淑慧說,包括2019年2例、2020年2例、2021年1例、2022年2例、2023年2例皆已完成治療,而去年截至11月計3例,也已接受治療追蹤;病例數小幅增加原因,研判是國際整體趨勢,如歐美、加拿大等國家女性梅毒及先天性梅毒確定病例數驟升,我國先天性梅毒通報病例數呈略微上升趨勢。
曾淑慧說,目前針對梅毒防治為持續進行疫情監測,強化醫療院所通報作業,通報資料有個案臨床症狀、檢驗結果及懷孕狀態等,以提供病患治療、衛教諮詢及回診追蹤等防治措施。她說,自2021年12月起透過傳染病通報系統,針對15至49歲育齡婦女梅毒通報確診個案,勾稽每日孕婦產檢資料,針對感染梅毒的懷孕婦女進行追蹤及管理,降低母子垂直感染的風險。
曾淑慧指出,現在也與婦產科醫學會合作,強化婦產科醫師發現懷孕梅毒個案時,及早通報與治療,並於生產前完成治療,以避免先天性梅毒發生。而針對感染梅毒懷孕婦女未於生產前完成治療,其所生寶寶須通報先天性梅毒極可能病例,並給予寶寶適當治療及定期追蹤。
疾管署表示,梅毒傳播方式為性交及其他性行為,包括陰道交、肛交或口交等性行為的緊密接觸,而傷口直接接觸皮膚或黏膜病灶的分泌物、體液及其他分泌物,如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最具傳染性。
另外,也會經過血液傳染,包括輸血、共用針頭、針具等方式傳染,甚至是母子垂直感染,若於懷孕初期未接受適當治療,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新生兒感染先天性梅毒,嚴重甚至會導致死產或死亡。
疾管署指出,預防措施為全面性提昇衛生教育與性教育推廣,避免多重性伴侶或與性生活史不明的對象發生性行為,若有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刻就醫,並請多運用友善性病門診推薦醫師,以達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之效果。
衛福部正與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醫事機構合作,強化懷孕女性產檢時的梅毒檢驗、個案通報及追蹤管理服務等,以預防梅毒母子垂直感染,去年10月函請縣市政府衛生局輔導所轄醫療院所縮短梅毒初篩至確診時間間隔,以加速梅毒檢驗至通報之時效,使個案及早治療或轉介就醫等處置措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