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聽篩不統一 難揪出聽損兒
![各縣市學齡前聽篩方法不一,有的以往只用問卷請家長填寫是否有異狀。圖為醫療團隊人員入幼兒園為幼童耳鏡檢查。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各縣市學齡前聽篩方法不一,有的以往只用問卷請家長填寫是否有異狀。圖為醫療團隊人員入幼兒園為幼童耳鏡檢查。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2/10/realtime/31467081.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我國於二○○五年推動免費學齡前(三至四歲)聽力篩檢,委由各縣市執行,但成效不彰,原因在於篩檢方式不一,有些過於寬鬆,如台中以往係以家長填寫問卷來掌握孩子聽力是否異狀,而高雄市甚至無全面篩檢,專家預估,每年逾千名聽損兒被漏接。
多年以來,國內新生兒出生三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如有聽力異常,即可接受早期療育,據國健署統計,二○二三年共十三萬四○八二名新生兒至醫療院所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九,共發現七八六人聽損。
相較之下,學齡前(三至四歲)聽力篩檢方式卻顯得有些馬虎,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表示,最常見的狀況是公衛護士攜帶(純音聽力)篩檢儀至各幼兒園,逐一幫小朋友做聽力檢測,但採用三角音叉,是無法有效找出微聽損的小朋友。
專業篩檢可及早確診
葉文英表示,衛福部迄今仍未統一學齡前(三至四歲)聽力篩檢標準,而由各縣市自行決定篩檢方法,但是部分縣市執行方法太陽春,例如,台中市政府針對幼兒家長發放問卷,由父母勾選孩子聽力是否異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光超表示,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檢制度完善,篩檢率名列世界前茅,每年約可發現數百名先天性聽力障礙幼兒。不過,部分孩子可能因罹患中耳炎、中耳積水等耳科疾病而導致後天聽損,但現行學齡前聽力篩檢破洞不少,以致未能及時發現異常。
陳光超指出,學齡前聽力篩檢如果過於簡單,勢必無法及早確診、使用聽覺輔具,以致影響課業、人際關係、人格發展,嚴重影響智力、社交能力。相較之下,如能確實接受專業聽力篩檢,可以找出暫時性、遲發性或漸進性等後天聽損兒。
政策只做一半難追蹤
葉文英分析國健署年報資料,「二○一四至二○一九年實施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篩檢率為七至八成,複檢率百分之九十五,但各縣市執行狀況與品質存在不小落差,即使發現聽損,其後續追蹤也無從得知,「這政策只做了一半。」
以二○二一年為例,新生兒為十五萬三八二○人,粗估七七○人為聽力損失,若再加上後天因素,近八五○名小朋友於學齡前聽力篩檢被確診為重度、極重度聽損。但因各縣市學齡前聽力篩檢方法不一,葉文英預估,約有上千名「微聽損」孩子被漏接,恐導致學習困難,影響未來人格發展。
民團籲統一篩檢方法
「孩子的資源補助不應該有因地而異的不同」葉文英呼籲,應盡速統一各縣市學齡前聽力篩檢方法,作業流程力求單純,才能提高篩檢覆蓋率,並讓眾多「微聽損」幼兒盡早接受治療及矯正。
對此,國健署表示,正持續蒐集世衛組織與國際相關研究實證,並瞭解部分地方政府在幼兒園執行專業聽力檢測的成效,近日將與教育部邀集專家學者研議,以保障孩子們健康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