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對抗失智新解方 台灣團隊研發「磁性奈米」療法
![衛福部桃園醫院、國立清華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分院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針對阿茲海默症,開發出無藥物治療方法。圖/部桃提供 衛福部桃園醫院、國立清華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分院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針對阿茲海默症,開發出無藥物治療方法。圖/部桃提供](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5/02/12/realtime/31481640.jpe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930)
衛福部桃園醫院、國立清華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分院跨領域研究團隊,近期在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開發出創新的無藥物治療方法,運用特殊設計的磁性奈米粒子,成功清除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有毒蛋白質,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
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表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全球預計2050年將有1.5億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市面上雖有數種治療藥物,但普遍存在副作用問題。
黃玉晴表示,此次研究團隊開發無需使用藥物的創新療法,設計出特殊的磁性奈米粒子,這些粒子在磁場作用下能夠旋轉,就像微型攪拌器一般。當這些奈米粒子被注入大腦後,透過磁場控制使其旋轉,能夠將腦中游離的有毒澱粉樣蛋白(β類澱粉蛋白)聚集成較大的斑塊。這些較大的斑塊不易被神經細胞吸收,反而容易被腦中的吞噬細胞(小膠質細胞)吞噬清除。
黃玉晴說,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這種治療的實驗小鼠,認知功能和記憶力都獲得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這種奈米粒子在治療一週後就會在體內自然分解,不會造成長期副作用,實驗也證實這種治療方式不會對小鼠腦組織造成損傷。
黃玉晴說,傳統治療多著重於抑制或清除已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斑塊,這次的做法則是阻止有毒蛋白被神經細胞吸收,同時促進免疫細胞的清除作用,是全新的治療概念;雖然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但研究結果相當令人鼓舞,期望能盡快將這項創新療法推進至臨床試驗階段。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