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80年李再鈐史博館辦個展 憶「紅星事件」其實是粽子

97歲的李再鈐,從60歲開始,每天清晨4點都會驅車到海邊散步撿貝殼、等著看太陽從雲層中跳出的那一刻。「我就是在等這一刻,這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這一刻成為他的雕塑作品「太一」,此刻正在史博館的「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展出。
李再鈐1928年生於福建,1948年來到台灣,公費就讀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台師大美術系),拜在水墨大師溥心畬的門下。他回憶,史博館開館的第一個展覽便是溥心畬個展,當時20歲的他參加恩師展覽,心嚮往之,「史博館是我從年輕開始就打從心底羨慕與嚮往的地方,在史博館舉辦個展,我等了快80年。」
1950年,李再鈐因四六事件風波遭到退學。40歲之後,李再鈐方透過自學轉向雕塑創作,以現代的幾何抽象風格發展出個人特色,創作橫跨雕塑、水墨、書法與裝置藝術。
1985年,李再鈐遭遇台灣美術史上著名的「紅星事件」。他1983年為北美館館前廣場創作的大型幾何結構雕塑「低限的無限」,2年後遭一名退伍軍人向情治機關檢舉「像共產主義的紅星」,館方接獲相關公文後,擅自改漆成銀色,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抨擊,隔年監察院發函台北市政府恢復原樣,館方漆回原樣。
「穿越世代」也展出「低限的無限」,許多觀眾特地研究「哪個角度看起來像紅星?」李再鈐談到此事雲淡風情,透露兒子曾在創作時警告他「有些角度像紅星」,但他自認從未想到「紅星」、也不願為此修改作品。他感激老友李賢文為了挺他,事發後在雄獅畫廊策展「李再鈐雕塑近作展」,用作品為他平反。
李再鈐表示,「低限的無限」是用幾何體做成,這個幾何體「每一塊每一段都是一個粽子,端午節吃的粽子」。他解釋,粽子的結構是由四個完全相同的平面組成,「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幾何形體」,代表中國人奧妙的智慧,「把食物做成非常漂亮的幾何形體」,粽子相傳是楚國人丟在汨羅江內保護詩人屈原不被魚蝦所吃,不管是形體或歷史皆深富意義。
李再鈐的雕塑作品在台灣處處可見,遍及美術館、大學、百貨公司、機場等。但他個性低調、展覽不多,「穿越世代」是他少見的個展,不僅展品是他自己挑選、展場也由他親自設計,還為此展量身打造大量新的作品。
展覽以三大展區完整呈現李再鈐的藝術風貌,展區「低限無限」傳達李再鈐受西方低限主義與《道德經》、《易經》思想的啟發,透過代表作「低限的無限」、「元」、「天地人和」等雕塑,深入探索低限藝術的幾何秩序與公共藝術的社會參與。「元」展區表達哲學與幾何的交會,以東方哲學「元」為核心,從微觀到宏觀的哲思探索,也呈現藝術家如何回應數位時代及元宇宙的挑戰。「往昔情懷」展區則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展出書法、水墨、彩墨畫及小型雕塑,結合傳統書畫與現代雕塑語彙,探索藝術在科技時代的創新可能。
展名本來叫「跨越世紀」,李再鈐認為「太狂了」,改為較謙遜的「穿越世代」。展覽一開幕,就有學校來此教學參觀,許多中小學生看得津津有味,還有學生表示「沒想到在史博館可以看到這麼現代的作品」。一如展名所言,李再鈐的美學「穿越世代」。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李再鈐作品中一點都看不出年齡、歲月的痕跡,依然如此有力量及前衛,給了所有他這代人很大的鼓舞,「謝謝李再鈐引領我們這代人在藝術的養分長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