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奶嘴」負面效應 去年16%兒虐與3C有關

不少父母將三C產品當成「電子奶嘴」育兒,據衛福部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兒少過度使用三C已出現負面效應,去年兒少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有多達一成六與兒少使用三C有關;兒少性剝削案件有八成六的被害人是在學生,剝削兒少以「網路」作為管道的案件多達七成。
衛福部統計,兒少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從二○二一年的三點一七小時,到二○二四年已增至三點九六小時,平日上網時間成長三成七、假日上網時間增加一成一。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因應三C產品的普及、育兒方式的改變,兒少愈來愈早接觸三C產品,且使用時間也愈來愈長,但從各項數據分析發現,兒少使用三C的頻率與兒虐大有關係,近年兒少通報案件數不斷增加,其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於去年統計有一八一○件,當中有一成六的案件與三C管教因素有關。
張秀鴛表示,三C產品與兒虐事件的關聯在於,孩子認為在校壓力大,回到家中追劇、打遊戲放鬆並無不可,且使用社群媒體才能維持同儕關係;家長則擔心使用三C會讓視力惡化、注意力變差、缺乏運動等,或擔心沉迷手機、交友不正常等,不斷限制孩子使用三C產品,但雙方溝通不足,使衝突一觸即發,當一方失控就可能釀成虐待事件。
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表示,她曾做過一項研究,國高中生家長因使用三C產品的管教方式,導致親子衝突比率高達二成四,隨著疫後遠距學習的普及,三C使用頻率提升,親子衝突也隨之增加。當父母管教不一致,或只訂定規則,缺乏傾聽討論,負向管教等作法使孩子反感,都會加劇親子衝突。
而過度使用三C產品也增加兒少性剝削發生機率,據二○二四年通報的兒少性剝削通報案件,被害人多為在學學生,占八成六;運用網路對兒少性剝削者占了七成,樣態包括引誘兒少傳送性影像、視訊裸聊等。
張秀鴛說,兒少性剝削嫌疑人有四成七未滿十八歲,這些「小小幕後黑手」以數位產品偷拍其他兒少性影像,至網路上販賣,足見數位使用與兒少性犯罪關聯緊密,她認為,應建立三C使用規範、強化兒少網路安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