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錯誤小心細菌更多! 醫師:這個比酒精更有效

洗手有正確步驟與最佳時間,你洗對了嗎?響應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5月5日為「世界手部衛生日」(World Hand Hygiene Day),國泰醫院院長簡志誠指出,洗手是杜絕病菌傳染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雖然這只是個日常動作,但一定要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才能洗去殘留在手上的病毒與細菌。
簡志誠表示,後疫情時代,許多民眾過度仰賴戴手套、口罩等防護病菌傳染。他特別提醒,民眾使用手套前後都要洗手,因手套暗藏了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病菌,有些極微小的病菌、病原微生物甚至會穿過手套進入皮膚。即使脫除手套後,手部仍受病毒、細菌汙染。
生活中的細菌無所不在,常見如半熟蛋或生菜、生魚片等生食,容易含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國泰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暨感染科醫師陳立羣提醒,這些細菌透過接觸傳染,對於嬰幼兒、長者或免疫力低下民眾,嚴重可能致命,凸顯洗手的重要。
陳立羣說,使用肥皂進行手部衛生,能去除95%以上的細菌和病毒,其原理是以皂鹼來溶解病毒的最外層「脂雙層包膜」,達到滅菌效果。比酒精搓手更有效,尤其在「吃東西前、摸過寵物後、回到家後、如廁後、在外玩耍後及擤鼻涕後」等時機洗手,不僅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及他人健康。
「酒精噴手不是萬能。」陳立羣強調,千萬別忽略酒精殺不死的病毒,如傳染力強的腸病毒及諾羅病毒等,若家長未落實手部衛生,恐會造成無行為能力的嬰幼兒因此感染腸病毒,嚴重導致肝炎、腦炎和敗血症等併發症。酒精和乾洗手液對諾羅病毒無效,一定要用肥皂水洗手20秒,最能有效防範。
近來研究顯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依照標準作業流程脫除手套後,仍有4.5%會受到病毒、細菌汙染。另外,過度使用手套也會增加醫療廢棄物及對環境造成影響,不利永續發展。國泰醫院舉辦手部衛生宣導活動,提升適當使用手套也要手部衛生的認知,進而深化正確洗手的重要性。
洗手已經從「溼、搓、沖、捧、擦」進化到「內、外、夾、弓、大、立、腕」,落實正確洗手方式和順序,這是不二法門,阻隔傳播病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