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草豈止可愛 各國原生植物美學發功

近年清明前後,各校乃至企業紛紛熱中尋找周遭的迷你台灣野生蘭—綬草,台灣草本復興計畫要角之一、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董景生說,當大家讚嘆這麼小的蘭花如此可愛,將目光轉換到微小尺度,正看到原生植物的力量。這也是團隊想為台灣原生草本發聲的目的。
台灣早期看野生花草多認為是偶具草藥功能的雜草,很少想到美學療癒、保育永續、減碳固碳等功能。董景生說,林業單位傳統關注的也是樹木森林,隨著一些研究觸發,開始有感草本太少被關心,「大家會覺得石虎、黑熊好重要,但對周遭小草本連名字都搞不清。」綬草也僅開花時受關注,其他時間無人問。
他指出,林業界最早注意到草本,源於藝術家陳建北2013年以林試所台北植物園中沒名牌的台灣原生野花草為主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攝影展「你甘知影阮的名?」。陳建北還遠赴各國植物園,發現各園野花也都沒名牌,新加坡植物園甚至除掉所有野花草。此事讓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的董景生很有感。
2019年董景生在林試所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開始動念規畫兼具生態性、美學、減碳、好維管的原生植物栽種模組,但如此就須科學測量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當他遇到擅長相關測量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盟元,又獲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樂意合作,野花草力量終得以較大規模實踐。
另一方面,植物園在2021年「你甘知影阮的名?」展重回當代館時,也特地在園內打造「野花園」呼應。董景生說,當時園內種了70種原生小草花,包含20種方舟計畫搶救的受威脅植物,希望更多人關注它們在草藥功能外,還兼具美感與生態效益。
團隊歷年來試圖證明台灣野花草價值時,也積極了解國際經驗,這才知道相關文獻極多。「我們發現新大陸!」董景生說,歐美乃至紐澳早就在都會路邊種包括大量草本的原生植物,除想保護本地特色,避免都是裝飾性強的外來植物,也想透過永續種植來降低維管成本,並展現新的都會美學。
他感慨,然而台灣相對於國際趨勢,仍只想著要種行道樹,都會公園設計也以樹木為主,有剩地才種草本,以致常見在狹窄路面、水分不夠等不適合種樹處種樹,問題多多。做草花景觀時,也老想要擺出特定造型乃至拼字,質感難以提升。
「不適合種樹的地方,不如就種符合氣候的草本植物。」董景生舉例,像較窄的人行道,以台北來說,由於雨量相對多,可種蓬萊珍珠菜、通泉草等,在梅雨季仍能綻放小花。
但要讓民眾接受野草花還須再努力,景董生舉例,景觀建築師吳書原作品即使已經設計,仍常遭投訴是雜草;他和黃盟元在公路橋下的植栽,也有人抱怨不整齊。黃盟元則期盼,未來能有充分經費,讓團隊精確測量草本固碳功能,使花草力量更被看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