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醫」 家人》-慈濟人醫會發表29年的行醫記

29年來,慈濟北區人醫會走過災難現場、都市邊陲與深山部落。他們不是要改變世界,但他們改變了一個又一個人的世界。他們用的是聽診器、藥劑、車輪與雙腳,也用耐心與陪伴,翻越的是地理的距離與社會的疏離。
最近,他們將這段行醫、行善、行愛的歷程集結成冊,出版新書《我們都是「醫」 家人》,今天發表。書中記錄的不僅是醫療志工們的行程與案例,更是生命與生命交會時的溫度與感動。
慈濟北區人醫會召集人、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回憶,第一次參與義診是在雙溪,連便當都是大家自己做的,「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學到慈悲的實踐。」
慈濟人醫會深入偏遠山村,每15天固定上山一次,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回憶起當年規畫:「尖石鄉最上面兩個村落,我們堅持每一個學校都要到,每一個部落都不落下,十部車進山,一次兩個半小時,一趟來回至少5小時。」
「我們很多師兄不是只開車,還邊開邊做教育訓練。」他也感動的說,這麼多年,沒有一個人被山路、車程嚇退。
「我一倒下去,身邊的人都跑光了,只有慈濟人啊,比兄弟姊妹還親。」已能自行操控輪椅、從新北山區前來活動現場的「阿藍哥」說。他曾因病癱瘓,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唉聲嘆氣。是北區人醫會與台北慈濟醫院的醫療、復健、陪伴,讓他重拾生活能力。
而今的他,不但騎著電動車遠道而來參與慈濟活動,還努力存錢捐款,只盼身體恢復後,能回饋社會。「業力牽引雖然讓我受苦,但慈濟讓我學會三餐要好好吃、要活下去,還要行善。」
長年幫助植物人洗牙的副召集人謝金龍說:「我們其實是一群築夢者,築一個義診的夢。」自2004年起他便加入第五隊,現在的他也開始思考傳承,「年輕的下一代已經起來了,要承先啟後,把夢繼續下去。」
另一位副召集人李嘉富說:「看到這本書,十年前畫面都歷歷在目。那時候北區一年就有400多場義診,要用一本書呈現出來幾乎不可能。但這也讓我反思,哪些地方還不夠好?還可以更努力?這是一種盤點生命的方式。」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也特別感謝這些默默安排的志工:「人醫會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後勤,行程、動線,每一場都是志工細細策畫,才能成就今天的行動醫療。」
前副總幹事曾美玉提到,當年汶川地震剛好是護師節,「我們買蛋糕在災區慶祝,那是我過過最特別、最溫馨的護師節。」
從汶川大地震到本土偏鄉,從都會邊緣到離島海角,慈濟北區人醫會這群志工們用29年的時間告訴社會:「愛」從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走進人們生命裡的行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