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傳汽車暴衝車禍!台南玉井休旅車衝撞行人 釀1死1傷

賴總統520演說未談兩岸 僅回應媒體「樂意交流合作」國台辦說話了

胰臟癌診斷困難 台大研發AI助手二分鐘揪出早期病灶

台大團隊開發出世界首創的AI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記者廖靜清/攝影
台大團隊開發出世界首創的AI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記者廖靜清/攝影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因難以早期發現、不易治療,且癌細胞的擴散速度快,只要腫瘤超過2公分,很容易轉移、侵犯重要血管。台大醫院與台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AI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幫助醫師發現CT上肉眼難以分辨的早期胰臟癌。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表示,這套系統是利用院內累積的胰臟癌治療經驗、大數據資料,不論透過AI模型訓練,開發超過5年。目前在台大醫院測試準確率93.4%,利用健保署資料庫也達到91.4%準確率,系統已於2024年底正式於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臨床上線,開放提供自費AI影像分析服務。

胰臟癌為什麼難以早期發現、難以治療?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廖偉智主任表示,胰臟位於腹部深處,且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度很高,無法靠單一科別治療。他強調,胰臟癌早期難發現,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可能無法第一時間確認CT影像,若「再追蹤、再觀察」,3個月後腫瘤迅速長大。

廖偉智說,腫瘤在2公分以內被發現,5年存活率約80%;腫瘤超過2公分,5年存活率不到20%。他指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另外,現行臨床上約40%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在CT未能被發現,肉眼也看不出來有腫瘤。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陳柏廷表示,要找到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在CT影像中猶如海底撈針,再加上約40%病灶易被忽略,診斷成功率只能仰賴醫師經驗。「利用AI輔助診斷系統,藉由胰臟及腫瘤自動分割模型只要2分鐘判讀時間。」他說,這套AI系統已於去年底正式上線,迄今約有20到30位病患使用。

胰臟癌已攀升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112年就有2879人罹癌喪命,因治療棘手,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廖偉智說,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腫瘤超過2公分的病患待刀,大多數的人術後仍會復發。

廖偉智提醒,除了定期檢查之外,有家族史、慢性胰臟炎、胰臟囊腫、基因異常、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群,更應定期電腦斷層檢查,再利用的AI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來分析追蹤,確保早期發現、早期診治,提高5年存活率。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記者廖靜清/攝影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記者廖靜清/攝影

腫瘤 胰臟癌 台大醫院

延伸閱讀

女子咳嗽逾半年腫瘤在哪? 蘇一峰曝X光片:大家找看看

4月才曝腦動脈腫瘤變大急動手術 許藍方「早上突暈倒撞傷」

狼醫性侵案懲戒拖3年 林靜儀:衛生局無法通靈 台大醫院早就可通報

住院醫性侵...工會行文要求檢討 台大醫院回應了

相關新聞

明年上路!交通部公布高齡駕駛修法 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

三峽重大交通事故釀3死12傷,高齡駕駛議題成為關注焦點,交通部長陳世凱今晚召開記者會說明未來修法規劃,包含加嚴考照制度、...

台鐵和仁至崇德間遭土石淹沒 現場畫面曝光

因對流旺盛發展,花蓮出現局部大雨或豪雨,台鐵和仁至崇德間遭土石淹沒,列車南下只行駛到蘇澳新站,北上只行駛至花蓮站,區間車...

台鐵和仁=崇德東正線又淹沒 台鐵緊急說明列車調整資訊

台鐵今下午4時14分受強降雨影響,和仁=崇德間(k56+900至k56+950)土石泥流淹沒東、西正線,台鐵公司已派員前...

高齡駕駛換照機制遭質疑 交長陳世凱18時親上火線說明

三峽重大交通事故釀3人12傷,高齡駕駛議題成為關注焦點,我國針對高齡駕駛執照管理規範法,75歲以上汽機車駕駛人或滿75歲...

蘇花公路又中斷!土石流狂瀉 和仁-崇德只進不出

午後大雨不斷,台9線蘇花公路164k處發生土石流,目前雙向交通中斷受阻。交通部公路局宣布,今下午4時半起和仁到崇德段只出...

可惜!歌手田馥甄取消萬里巡演 區長盼未來仍有機會協助藝人演出

歌手田馥甄籌辦「田調」Live in Life野地小巡演,原訂6月在新北市萬里飛行場登台,日前宣布因籌備過程產生不可預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