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萬名失智者插管求生 醫:當家人願意移除 患者喜極而泣

衛福部長照3.0政策,擬將「成功移除鼻胃管」計畫納入住宿型機構,減少住民長期依賴鼻胃管。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每年約有12萬人使用鼻胃管。醫師指出,雖國際研究證實,鼻胃管對減少吸入性肺炎、延緩體重下降效果與經口進食差異不大,但部分家屬、醫師及機構仍將插鼻胃管視為患者的「保命手段」,加上餵食時間長、人力壓力大,移除管路更為困難。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隨著老化,咀嚼、吞嚥功能逐漸衰退,但晚期失智患者為加倍嚴重,因出現吞嚥困難,導致無法攝取營養、體重減輕,失智症醫療團隊會教導家屬先將食物剪碎或添加增稠劑,甚至使用食物調理機,以少量多餐方式補充營養,延緩失智者使用鼻胃管,但若家屬人力不足或無法照顧,最終仍選擇鼻胃管,部分安養機構也將「是否接管」作為入住門檻,進一步提高插管率。
其實,許多失智症者不願意插鼻胃管,傅中玲說,臨床曾收治一名失智者,由於病情因素被其他醫師插了鼻胃管,但來到門診時,家人表達願意花時間照顧,那她覺得可以移除,因患者還可以理解一點點別人說的話,當他聽到可以移除鼻胃管時,真的是喜極而泣
但即便病患有意願拔除鼻胃管,若照顧環境與醫療建議未同步,常出現醫師重新插管的情況。傅中玲說,即使理解插管無顯著好處,但部分醫師為避免風險與糾紛,確實傾向保守處理,建議衛福部應建立完整的照服員訓練、醫療端共識、家庭衛教與獎勵制度,否則,缺乏人力支持與制度誘因,難以真正改善長者生活品質。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說,年長者留置鼻胃管比例偏高,原因之一是醫事人員或家屬覺得照顧方便,但現在中老年人不喜歡插的「長長的象鼻」,走在路上被人歧視,或自認矮了別人一截,且插入時,由於不舒服,患者常表情猙獰、全身抽搐,雖然現在可以利用超音波輔助,不會太過痛苦,但如能移除鼻胃管,長者移動方便,還可以外出旅遊,提升生活品質。
「多年前到日本參訪,竟被評估未來是吞嚥困難的高風險族群。」涂心寧說,新冠疫情前幾年到日本參訪,對於日本針對口腔健康、吞嚥功能等設有口衛士,印象深刻,口衛士可以直接為民眾進行簡易評估,當時她親身體驗,而被告知咀嚼肌力量較弱,未來是吞嚥困難的高風險族群,藉由口衛士教導可以透過吹氣球等方式,加強訓練咀嚼肌。
涂心寧說,台灣未來可引進簡易評估工具,在社區、機構提前評估及早預防,針對50、60歲族群應給予充分的衛教資訊及宣導,包括如何遠離鼻胃管,及移除鼻胃管有何好處等,甚至可以將不插鼻胃管納入預立醫療決定,兼顧晚年時仍保有生活品質及尊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