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建臺高中分科報錯考科烏龍 專家建議2策略減輕傷害

義消曹雙全正與死神拔河…友人探視喊話:睡2天該起來了 「你兒子在等你」

今年嬰兒腸病毒釀6死 恐流行至8月

今年嬰兒腸病毒釀6死, 恐流行至8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嬰兒腸病毒釀6死, 恐流行至8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累計九例腸病毒重症,為六年同期最高,造成六死,均為新生兒,其中五名寶寶死於伊科病毒十一型重症。為降低新生兒感染率,疾管署邀請專家研議對策,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應考慮暫緩哺餵母乳。

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六七七二人次,與前一周(六八七七人次)差不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然腸病毒疫情高峰係在六月中旬,但流行期恐持續至八月,提醒家長與醫療照護機構提高警覺。

母親疑似感染 建議暫緩哺乳

近四周疾管署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十一型為多,以致新生兒重症發生率高居不下。今年九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六例死亡個案),八例感染伊科病毒十一型,一例感染克沙奇B五型;至於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六例,五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十一型。

二○一八年五月至七月我國爆發一波伊科病毒十一型流行,當時造成七名新生兒重症,其中、六人死亡。今年情況類似,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十一型為多,好發於新生兒,一旦感染,恐引發家庭憾事。

為強化臨床應對,疾管署日前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四大重點為加強孕婦生產前防護、早期監測新生兒肝指數與凝血功能異常、納入電解質失衡與腎上腺出血判斷依據,以及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建議暫緩餵哺,並與醫師討論。

在性傳染疾病上,國內愛滋病毒、淋病等疫情持續下降,但梅毒卻連四年上升,而十三至廿四歲族群為近年唯一感染人數持續上升年齡層,去年一七七三例,與前年相較,上升近兩成;今年前六月梅毒新增四九一二例,十三至廿四歲族群即多達九五六例,跟去年同期相比,成長逾一成。

梅毒感染升 年輕族群免費篩

為了降低年輕族群梅毒感染風險,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指出,即日起,全國十三家醫院提供「性病匿名諮詢」,而學生或廿日歲以下民眾則有免費梅毒快篩服務,卅分鐘內就可得知檢驗結果,初篩陽性者首次就醫,可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

十三家醫院分別為台北市聯醫昆明院區、北榮、部立桃園醫院、林口長庚、新竹馬偕、中榮、中山附醫、成大、奇美、高榮、高醫中和醫院、高市民生醫院、高醫岡山醫院。

腸病毒 新生兒 嬰兒

延伸閱讀

新生兒腸病毒高點已過 羅一鈞示警到8月流行期恐延續

114年新生兒腸病毒第5死 男嬰出生6天亡

新生兒染腸病毒爆第五死 男嬰併發心肌炎肝炎出生6天亡

罕見!7年來首見4歲童伊科腸病毒重症 四度就醫才確診

相關新聞

崩潰!清水服務區遭檢舉清潔員「拿拖把擦桌子」 統一超商回應了

「全台最美服務區」去年與全台消費者正式見面後,立刻受到每天數以萬計過往遊客的青睞,但是日前有民眾拍下,清潔人員竟用拖把拖...

還有颱風? 賈新興:今起有熱帶系統發展趨勢

近期有無颱風發展可能?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在臉書及YouTube頻道「Hsin Hsing Chi...

「健康魔人」1數值超標!照X光發現罹癌 醫警告:沒症狀不是沒事

平時注意自身身體狀況,不僅能夠及時發現疾病,更能撿回一條命。廖繼鼎醫師發文分享一個病例,一名52歲的病人生活非常健康,有「健康魔人」之稱,體檢後發現「胰臟癌指標」偏高,照X光赫然發現是「肺腺癌」,讓醫師不禁感嘆不痛、不癢、不瘦不代表癌症沒來,及時檢查才是關鍵。

你是I人還是E人?內向和外向 也許和你想得並不一樣

你測了嗎?超火紅的MBTI不只能讓自己探索是I人還是E人,也能更了解自己心底的聲音。 近幾年來,從韓國吹來台、並席捲全亞洲的「MBTI」性格測試,相信是許多人茶餘飯後的主要話題,由於它精準、

原丹娜絲外圍雲帶加持西南風今慎防大雷雨 吳德榮:注意菲東擾動發展

丹娜絲颱風已於今天凌晨2時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洩天機教室」...

日食安專家點名「添加物金三角」 3大NG點心別給孩子吃

現代孩子的飲食習慣令人憂心。日本食品添加物專家、《食品の裏側──みんな大好きな食品添加物》(食品的真相,暫譯)一書的作者安部司,近日在「東洋經濟 Online」的報導中呼籲家長留意食品的選擇,指出「不建議給孩子吃的三大NG點心」,以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長期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