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腦中最多!醫曝塑膠微粒「肉眼看不到」 7招降低風險

塑膠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產物,但不僅容易汙染環境,塑膠微粒也會造成人體健康的危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就透露,國外一篇研究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已悄悄進入人體,不僅累積在肝腎,甚至還出現在大腦,就連吃口香糖也會「中獎」,讓天天嚼口香糖的他趕緊戒掉。
蔡明劼醫師在臉書粉專「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分享了一篇研究,這篇研究在2025年3月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美國科學家首次在過世者遺體的大腦發現塑膠微粒(微塑膠與奈米塑膠,MNPs),以往常聽到塑膠微粒會累積在腎臟與肝臟,這次發現竟然會累積在大腦組織中,讓人震驚。
蔡明劼表示,「微塑膠」是比灰塵還小的塑膠碎片,肉眼根本看不到,而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食物、水、空氣,甚至牙膏與化妝品中都有可能含有。蔡明劼說這些塑膠微粒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然後累積在重要器官中,「經研究顯示,聚乙烯(polyethylene)是大腦中最常見的塑膠類型,它正是製作塑膠袋與食品包裝常見的材料」。
讓人震驚的是,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所發現的塑膠微粒竟是最多,而且還沉積在血管壁與免疫細胞中。蔡明劼說雖然還不確定塑膠微粒是否直接導致疾病,但進入人體器官,甚至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就不再只是環保問題。
蔡明劼醫師也點出生活中,塑膠微粒的可能來源,例如喝瓶裝水或使用塑膠杯裝熱飲、吃用塑膠袋包裝的外帶便當、咀嚼含「塑膠膠基」的口香糖、洗衣時衣物釋出的塑膠纖維、呼吸空氣中的塑膠粉塵等。
蔡明劼表示,雖然很難避免,但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1.改用玻璃或不鏽鋼餐具、杯子,特別是裝熱飲或熱食時。2.減少使用塑膠袋、保鮮膜與塑膠外帶盒,多使用環保容器。
3.少吃口香糖,尤其是含有「polyvinyl acetate」或「synthetic rubber」成分。
4.少喝瓶裝水,多用濾水器處理自來水。
5.減少吃高度加工食品,這類食物更可能在包裝或製程中接觸塑膠。
6.選擇天然纖維衣物,如棉、麻,減少清洗時釋出塑膠纖維。
7.常打掃,減少灰塵中可能的塑膠污染物。
▪️楊柳颱風恐登陸!會有颱風假嗎?氣象粉專分析機率
▪️周三登陸機會大增 氣象粉專:楊柳颱風有機會從宜花地區登陸
▪️吳德榮:楊柳颱風「這2天」通過台灣北部 侵襲機率調高至6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