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GPT-5變笨眾人點頭!ChatGPT「找回老朋友」GPT-4o 教學看這

MLB/大谷翔平炸裂41轟無用 羅伯茲批他做了2件不該做的事

23年前遇英火車出軌奇蹟甦醒…前主播劉海若近況曝光 腦損傷伴後半生

失智者腦中最多!醫曝塑膠微粒「肉眼看不到」 7招降低風險

國外研究顯示,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就連嚼口香糖也會把塑膠微粒吃下肚。 示意圖/ingimage
國外研究顯示,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就連嚼口香糖也會把塑膠微粒吃下肚。 示意圖/ingimage

塑膠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產物,但不僅容易汙染環境,塑膠微粒也會造成人體健康的危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就透露,國外一篇研究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已悄悄進入人體,不僅累積在肝腎,甚至還出現在大腦,就連吃口香糖也會「中獎」,讓天天嚼口香糖的他趕緊戒掉。

蔡明劼醫師在臉書粉專「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分享了一篇研究,這篇研究在2025年3月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美國科學家首次在過世者遺體的大腦發現塑膠微粒(微塑膠與奈米塑膠,MNPs),以往常聽到塑膠微粒會累積在腎臟與肝臟,這次發現竟然會累積在大腦組織中,讓人震驚。

蔡明劼表示,「微塑膠」是比灰塵還小的塑膠碎片,肉眼根本看不到,而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食物、水、空氣,甚至牙膏與化妝品中都有可能含有。蔡明劼說這些塑膠微粒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然後累積在重要器官中,「經研究顯示,聚乙烯(polyethylene)是大腦中最常見的塑膠類型,它正是製作塑膠袋與食品包裝常見的材料」。

讓人震驚的是,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所發現的塑膠微粒竟是最多,而且還沉積在血管壁與免疫細胞中。蔡明劼說雖然還不確定塑膠微粒是否直接導致疾病,但進入人體器官,甚至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就不再只是環保問題。

蔡明劼醫師也點出生活中,塑膠微粒的可能來源,例如喝瓶裝水或使用塑膠杯裝熱飲、吃用塑膠袋包裝的外帶便當、咀嚼含「塑膠膠基」的口香糖、洗衣時衣物釋出的塑膠纖維、呼吸空氣中的塑膠粉塵等。

蔡明劼表示,雖然很難避免,但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1.改用玻璃或不鏽鋼餐具、杯子,特別是裝熱飲或熱食時。

2.減少使用塑膠袋、保鮮膜與塑膠外帶盒,多使用環保容器。

​3.少吃口香糖,尤其是含有「polyvinyl acetate」或「synthetic rubber」成分。

​4.少喝瓶裝水,多用濾水器處理自來水。

​5.減少吃高度加工食品,這類食物更可能在包裝或製程中接觸塑膠。

​6.選擇天然纖維衣物,如棉、麻,減少清洗時釋出塑膠纖維。

​7.常打掃,減少灰塵中可能的塑膠污染物。

失智症 塑膠微粒 吃口香糖

延伸閱讀

告別死背!用ChatGPT、NotebookLM讀書,大腦輕鬆3倍、成績暴增!

「當我塑膠做的喔!」 醫師提醒:塑膠顆粒入侵恐傷腎又傷心

最雷便當菜是腸道救星!醫曝它纖維含量打趴花椰菜:別再瞧不起

關稅超過25%匯率要貶到35?他質疑央行可能性 網酸:當川普塑膠

相關新聞

楊柳颱風是否登陸關鍵在它 氣象署:若偏南、離台灣不遠 不排除發警報

今年第11號颱風楊柳,今天凌晨2時生成。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天氣-中央氣象署」表示,整體預測路徑大致上往西移動,目前預...

楊柳颱風不排除侵台? 1張圖看各模式預測路徑 賈新興指這2天是關鍵

原位於關島北北東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TD14號,已於今天凌晨2時發展為輕度颱風,為編號第11號的楊柳颱風。台灣整合防災工...

今年首例中國大陸移入屈公病 台中40多歲女赴廣東返台確診

中國大陸廣東省屈公病疫情嚴峻,疾管署今公布天我國今年首例自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的屈公病病例,個案為中部4旬女子,7月至廣東省...

號誌故障台鐵大誤點!多班自強號誤點3到2.5小時 民眾抱怨連連

台鐵今天屏東西勢站、潮州站等號誌設備故障,導致列車大誤點,北上176車次自強號到彰化縣員林站與彰化站等均誤點3小時,北上...

減重網紅名醫爆爭議手術釀2命 醫懲會最重恐吊照

高雄王姓網紅減重醫師,今遭爆10天連奪2命,他所任職的小港安泰醫院已令禁止暫停該院所有手術,直至醫療爭議釐清為止,目前僅...

醫警告「晚餐3行為恐讓胃癌風險增7.4倍」 別超過晚上8點才吃

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三餐常常外食且時間不固定,長久下來容易出毛病。三總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宣位就警告,晚餐如果超過8點才吃,吃完又很快去睡覺,罹患胃癌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7.4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