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為何要到北港進香?起源、流程一次看

白沙屯媽祖進香傳承徒步進香歷史
白沙屯舊名「白沙墩」,位於苗栗縣通霄鎮附近,依山傍海的村落,因東北季風帶來的風沙堆積成雪白的新月型沙丘而得名,為通霄最早的屯墾聚落。白沙墩居民向北港進香的習俗存在已久,迄今近兩百年歷史;在未建廟前,村民組團徒步至北港進香,香客帶著香旗及換洗衣物、糧食及雨傘,徒步跟隨媽祖前進,跋山涉水行於海岸與田間小道,旅途勞苦,但信仰堅定,成為白沙屯拱天宮傳承的精神與在地文化資產。
早年媽祖神像多輪值奉祀於爐主家中,沒有正式的禮拜殿堂,至清朝咸豐晚年,村民開始倡議集資創建,陳朝合家族後裔獻地,於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起初建築三十多坪的「土埆厝」,奉祀媽祖神像,即拱天宮前身,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之後,經過多次重建與改建,如今,拱天宮香火鼎盛,每年進香活動,遠近馳名,朝聖香客絡繹不絕。
白沙屯媽祖大事紀年
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建拱天宮,為地方信仰中心。
一九三○年(日治昭和五年)/風雨剝蝕結構,地方提議改以磚石修建。一九三○年代末至一九四○年代初期,受日本皇民化政策及世界大戰影響,僅斷斷續續展開進香活動,並沒有每年前往朝天宮;戰後至今每年前往北港進香。
一九三五年(日治昭和十年)/中部大地震,廟體受損,隔年再度籌資修建。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當時西螺大橋尚未建成,媽祖神助香燈腳在三條圳安全渡過濁水溪。時西螺境內正大鬧「黑珠」(天花)瘟疫,當地居民跪求媽祖婆至其庄內遊庄一周,之後庄內疫情便穩定下來。
一九七○年(民國五十九年)/開始有機車加入進香行列,突破千人之規模,並投宿旅店(販仔間)。
一九七六年(民國六十五年)/ 一九七五年拱天宮開始改建,一九七六年完工,後又歷經多次擴建。
一九八一年(民國七○年)/媽祖大轎過夜,駐蹕崙背奉天宮,為歷來的第一次駐宮,過去多停駕民宅過夜。
二○○三年(民國九十二年)/首次舉辦白沙屯文化藝術季,徒步進香人數超過二千人。
二○○八年(民國九十七年)/苗栗縣政府登錄為苗栗縣文化資產。
二○一○年(民國九十九年)/行政院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無形文化資產。
二○一三年(民國一○二年)/入選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
二○一八年(民國一○七年)/蔡英文總統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史上首位現任總統身分,徒步四公里護駕抵達朝天宮。
二○一九年(民國一○八年)/蔡英文總統成為第一位走「香丁腳」總統,參程至白沙屯媽祖在北港溝皂里真武廟駐駕,隨香步行約六公里。當年創下七萬八千多人隨香的紀錄。
白沙屯每年徒步進香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規劃,全依著媽祖鑾轎指引,所以,白沙屯媽祖被譽為「最有個性媽祖」,轎頂覆蓋粉紅色薄帆布,由四人扛小轎,輕便靈巧,又能快速移動,有「粉紅超跑」之稱。
最大特色就是出發後,完全沒有人能知道會往哪裡走,隨時可能會轉彎或涉水渡溪,或是停駕民宅或商街、校園等,每年都讓人覺得沿途充滿挑戰與驚奇。
秋茂園換轎
每年白沙屯媽祖進香,隊伍上除了白沙屯媽祖,還有苗栗後龍山邊宮的山邊媽祖共同乘轎進香,在回宮前,會在通霄新埔秋茂園進行換轎儀式。秋茂園附近會擠滿當地宮廟信眾,於此守候,恭候媽祖。兩位媽祖到此分轎,各自回到庄頭巡視,接受信眾祭拜。
換轎過程還有「搶頭香」儀式,不過,白沙屯媽祖的頭香並不是用「搶」的,而是每年庄頭「輪流」,輪到的庄頭,可以在秋茂園優先到媽祖的鑾轎前跪拜,所以才稱為「頭香」,庄頭會向媽祖稟報,同時與來年負責的庄頭進行交接;待頭香儀式結束之後,由輪到的庄頭扛抬鑾轎,護衛媽祖回拱天宮。
(本文摘錄自《天上聖母.認識入世親民第一女神:第一本親近媽祖的潛知識》,柿子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