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散文】蕭鈞毅/藏在懶散中的熱情

推薦書:沐羽《造次》(木馬文化出版)
▋更好玩的文類
以散文論散文,後設地思索在華文文學中的散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它為何變成這種面貌?而寫作者又會遇到哪些問題?究竟該到何處去?《造次》的問題意識極為明確。沐羽是個聰敏的作者,從他的小說集《煙街》到散文集《痞狗》,再來《造次》,有些讀者可能會察覺到:「在《痞狗》完稿出版後,我在內心裡隱隱然有一種事情還沒做完的感覺。」讀沐羽的作品多少會有這類意猶未盡之感──這不只是因為作品的尾韻,還有,這個作者似乎還想再多說些什麼。
《造次》便是這樣的產物,從目次來看:好玩的事、黃金之心、隨筆主義、替換部件、創造真實、暖房派對、備份檔案,以及包含正文中不厭其煩地與之對話的眾多思想家與作家的書目,便可以看到作者在面對「散文」此一文類時的心態──我們不妨從這事「好玩」的面向開始聊起,接著深入淺出,抓出散文令人困惑的真實與虛構、抒情與智性等爭端,再聊聊實際操作起來,那些在散文中看似可被「替換」的許多要素,實則是可被技術化地切分、轉換、改變性格的散文「獨有」的彈性,更從隨筆與essay的層面增加了散文此一文類的擴充可能。而黃金之心與創作真實,從文學獎的制度、爭端與現狀,討論散文在其中可發揮的空間與限制,以及橫亙其中的倫理問題──這是一向重視本真性的散文藉以確立自身邊界,又始終難脫限制的關鍵──那一個年紀尚輕但精神卻無比古老的詞彙:抒情散文。於是,在沐羽這裡,他爬梳了散文的發展史和它在當代的限制之後,轉向了essay。
按他的話來說:「我覺得更好玩的文類。」
▋呈現出「觀點」的智識活動
從essay這一從西方傳來,難以翻譯的文類中,我們大致上可以得出其中關於「自我」與「智性」兩項明顯的內在特質,而其表現的形式,則具有「隨筆」的面貌。隨筆並不是字面上那樣的隨興,而是由極其複雜的智識運作,將諸多片段統合──無論它最後是以碎片的形式或是有機的整體──成為一份文章。在這樣的文章中,關於作者本身的「自我表達」是建立在作者對世界的觀察之上。也就是說,作者的情感是次要的,他如何理解並安排他所覺察的,可能才是essay的關鍵。Essay不假定本真性的問題,因為它更多地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關於「觀點」的智識活動,我們可以從中有序地理解作者思路的變化,以及論點的產生過程(因其往往要提出相應的證據)。
這既是《造次》的問題意識,亦為《造次》選用的形式。它提供了一個寫作者可以參酌的方向──當然,這不意味著這本書提供了萬世不移的解答,恰好相反,《造次》的行文呈現的是專注的正襟危坐,讀者卻又能從作者暗自放鬆的駝背線條看見他正在偷懶,一如《造次》看似難以親近的問題意識,其實,沐羽只不過想要跟讀者分享,這些是他覺得好玩的事,以及他一路玩下來的暫時心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