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如何跟美方「嚴正交涉」降低關稅 賴政府撒幣補助外毫無對策

今明雲多偶小雨 吳德榮:下周變天 強對流伴隨劇烈天氣

美中關稅報復 美股道瓊再崩2200點、那指大跌5.8%進入熊市

北市公車急煞、猛起步…害乘客傷 議員曝3天就有1人摔倒

北市公車頻傳駕駛急煞、猛起步致乘客受傷,議員曾獻瑩憂若年長者摔倒,後續照料恐成家庭額外負擔。示意圖(與本新聞事件無關)/本報系資料照
北市公車頻傳駕駛急煞、猛起步致乘客受傷,議員曾獻瑩憂若年長者摔倒,後續照料恐成家庭額外負擔。示意圖(與本新聞事件無關)/本報系資料照

北市公車路網便利,常是民眾通勤與生活代步的交通工具,卻頻傳駕駛急煞、猛起步致乘客受傷,議員發現去年平均每3天就有1人遇到類似狀況,建議市府發展無人自駕公車,解決駕駛缺工與乘車安全。交通局說,北市公車公會「公車學院」將針對摔夾傷案件防制培訓。

議員曾獻瑩近期接獲民眾陳情,搭公車遇駕駛急煞導致跌倒受傷,他進一步調閱1999市民陳情資料發現,去年針對公車急煞申訴高達1043件,平均每天就有近3件,其中129件紀錄是乘客因急煞釀傷,等於每3天就有1人在公車上摔倒。若年長者摔倒,後續照料恐成家庭額外負擔。

曾獻瑩認為,造成原因之一在於公車駕駛人力長期不足,去年北市15家公車業者缺額共達1489人,占所需駕駛總數27%,多家客運公司缺口逾百人、甚至有超過300人;駕駛為避免脫班及完成每日載運趟數目標,常於發車、停車時產生明顯頓挫,影響乘客安全。

曾獻瑩建議市府,應加速結合AI技術的實際應用,發展有安全員在車上輔助的自動駕駛公車。

台北市公運處業務稽查科長梁筠翎表示,駕駛煞車踩踏的力道會影響到乘客的感受,民眾摔傷案件以避險煞車樣態最多,其他多為駕駛的個人駕駛行為導致,而非車型因素。

梁筠翎說,公運處改善駕駛缺員問題,透過大數據資料檢討並提升公車路線營運效率,另公車新運價1月20日起實施,駕駛配合加薪8000元,盼可減少現有駕駛流失,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至於行車安全,公運處每年12場行車安全服務教育訓練,也要求公車業者自主教育訓練;北市公車公會今年成立「公車學院」,已於3月31日開訓,預計10場次以上培訓課程,4月28日實車體驗營針對摔夾傷案件防制。

台北市交通局運輸資訊科長張鈞凱說,北市府提供場域及行政支援,廠商則負擔技術,2020年曾在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試辦自駕公車,廠商受限財務及疫情因素,隔年中止計畫;北市交通環境複雜,加上技術與成本問題,近年並無業者主動提案要試辦。交通局持開放態度,未來若技術進步、法規完善,盼自駕公車盡早上路。

北市公車常是民眾通勤與生活代步的交通工具,卻頻傳駕駛急煞、猛起步致乘客受傷。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示意圖(與本新聞事件無關)/本報系資料照
北市公車常是民眾通勤與生活代步的交通工具,卻頻傳駕駛急煞、猛起步致乘客受傷。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示意圖(與本新聞事件無關)/本報系資料照

公車 北市府 曾獻瑩

延伸閱讀

32%高關稅衝擊首都 北市產發局擬對策:搭建企業平台

智慧停車出包 北市地磁計時超收身障者4小時費用

壓力過大?北一女禁教職員接受中共官媒採訪 藍籲:別再圍剿

「一代大俠」張振寰今告別式 議員揭北市獨老救援不足

相關新聞

十分老街消費貴 學者憂成下個墾丁

清明連假各地景區塞爆,新北知名國際景點十分老街也吸引不少遊客,但十分天燈從過去的每盞100元漲到200元起跳,最貴的更要...

北市公車急煞釀傷頻傳 交通局:培訓駕駛防制

北市公車路網便利,卻頻傳駕駛急煞釀乘客受傷,議員發現去年平均每3天就有1人遇到類似狀況,建議市府發展無人自駕公車,解決駕...

公所取締公園抽菸? 新北挨批卸責

新北市是目前六都唯一沒有「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縣市,自治條例草案已送議會審議,議員質疑,草案中相關違規取締、開罰都改交由公...

北市中山商圈公聽會 聚焦店家違規爭議

北市心中山商圈不少店家遭檢舉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市府去年10月訂定相關輔導管理作業原則,兩商圈已提交社區參與使用企畫書...

中山商圈78店鋪連署 4月14日開公聽會解違規爭議

北市赤峰、南西心中山商圈不少店家遭檢舉違反土管,市府去年10月訂定相關輔導管理作業原則,兩商圈已提交社區參與使用企畫書,...

來台北動物園享2人免費入園 兒童節爆滿…中午已1萬6千人次

4月4日兒童節,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出12歲(含)以下兒童與同行一位家長可憑北市教育局「探索摺頁」享兩人免費入園。台北今天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