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科技執法暴增 議員籲AI判讀

北市科技執法取締件數前年僅2.6萬件,去年升至36.5萬件,今年恐將突破70萬件,但仍採人工審查影像,基層吃不消,議員建議導入AI判讀。
北市交通警察大隊表示,事涉民眾權益仍採人工,但會訓練AI判讀,減輕員警負擔,也提升精確度。
科技執法由各分局交通大隊下載,逐筆確認是否違規屬實,製作舉發單後交由裁決所處分並寄發罰單。因涉及財產權益,每一筆罰單皆須由員警親自確認簽名,日後若民眾申訴,也由該員警說明開罰理由,今年1至6月科技執法取締33萬5037件,員警認證錯誤27件,占總舉發件數0.008%。
議員曾獻瑩指出,科技執法就像「24小時不睡覺的電子檢舉魔人」,成效亮眼,但背後是基層員警需犧牲休息時間,要加速導入AI技術進行影像初判,減輕基層的負擔。
以大安警分局為例,轄內共29處科技執法點,全年預估將開出逾11萬件罰單,分局內負責處理這些案件的交警僅有7人,若每件需1至2分鐘審查,每人每年將多出逾400小時行政工作負擔。
「這是難解問題。」基層警員坦言,目前有時會利用休息時間審核,若導入AI判讀,的確可以減輕後端審核負擔,但實務面會遇到AI公信力問題,民眾發現是AI開單,會信服嗎?出錯要找AI廠商申訴?若要避免出錯,AI開單完後,再找人審,一樣進入人力負擔的循環,其實幫助不大。
北市交大指出,科技執法交通違規舉發案件事涉民眾權利,目前尚未考慮由AI直接開單,但為提升設備辨識精確度,已從申訴成功及員警認證錯誤案件類型,訓練並優化AI系統判讀功能,減輕審核員警負擔、及縮短認證時間。
交大也表示,各分局交通分隊共計61人,由各分局視轄內科技執法案件數量多寡,滾動檢討所屬審核人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