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要每棟新建築變「一棵大樹」 專家曝背後真正目的

北市府邁向降溫城市,力拚體感降溫2℃,今年修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首創將綠容率入法,要求新建案在陽台、屋頂打造立體綠化設施,全面普及化。專家指出,綠化對整座城市要有幫助,確實需要時間,得視都更、危老、公共建設如社宅的推動速度。
貳本規劃設計建築師徐佳鴻表示,北市將綠容率入法,最大突破是要將過往建築綠化的2D思維轉成3D,讓整棟建築物的可綠化空間依法有據,更具體、可計算、可被規範。
她說,當「綠化」從平面拉到三度空間後,立體綠化設施可讓每一棟建築物猶如一棵大樹,不僅妝點市容,更重要的是讓所有新建物都可為台北降溫、減碳,強化都市韌性,達到城市淨零碳排的目標,迎接氣候變遷的挑戰。
參與北市府此次修法的徐佳鴻指出,修法是從環境補償的角度為出發點,期待愈大的量體也可以長出更多的「綠」,來平衡開發帶來的環境衝擊。
她也提及,修法精神之一是要為台北未來城市發展量身打造,因此多次邀請建商、建築師等各界代表協商。討論過程中,各方明確地意識到小基地建案的推動會是北市目前最大的挑戰,因為小基地建案的建築空間相當侷促,設計、建造者要找到綠化空間,都需要多付出一點心力與想像力,所以在法規設計時,盡可能符合各基地的條件、能力。
建管處預估每年可增5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設施及1.5萬棵喬木,徐佳鴻認為新法令上路後,建物的綠化量會大幅度增加,建築物白天蓄積的熱量會減少,進而降低冷氣的耗能,有助於降低建物吸熱。她也坦言,綠化對整座城市要有幫助,確實需要時間,因為新規定對象為「新建建築物」,仍視都更、危老、公共建設如社宅的推動速度。
徐佳鴻表示,北市現有不少都更建案,未來建物增加立體綠化後,大家有機會跟台北精緻美麗的地景有更多互動,民眾會去使用陽台並感到舒服,甚至擺拍,讓如此畫面一直出現在照片裡,台北城市的活力、特色會因此被更多人看見。
她說,相比台中先行的立體綠化政策採選擇性適用,北市規定申請建造就要適用,更加全面,當開發商看見立體綠化能成為城市品牌,也願意做出改變。
徐佳鴻直言,建築立體綠化的推動是台灣近年潮流,也是許多縣市正在努力的目標,台北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她對於北市推動立體綠化立法有很高的期待,這不僅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創立一個更完整的系統,同時為後續推動的城市樹立新的標竿。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