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明道大學如何變身? 教育部今會勘再利用露端倪

明道大學去年7月底退場,原則上按照賴清德總統想法轉型為健康園區。記者簡慧珍/攝影
明道大學去年7月底退場,原則上按照賴清德總統想法轉型為健康園區。記者簡慧珍/攝影

明道大學退場近一年,今教育部與中央相關部會會勘校園,縣長王惠美再次請求接管和發展為AI等產業園區,中央指派委員何美鄉提出轉型為健康園區。教育部作結論時一再提及健康園區,對縣府要求規畫AI等園區籠統帶過,明道校園利用已露出端倪。

賴清德總統倡議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委員何美鄉說,過去幾年台灣人的健康指標越來越下降,所以才會去倡議健康生活模式,明道大學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區,未來在這邊可以建立健康園區,要創造的這個園區是前所未有,提出的概念是希望它是一個整合多個部門。

何美鄉說,從一開始她給賴總統的國家願景建議就是健康議題概念,這需要跨部會、跨公私部門協力,未來把明道大學建立叫做健康園區時,這裡面所有計畫、宗旨跟健康有關;中央部會和產業來這裡一起經營叫做「公私合營」,因為所有產品是私人企業提供的,政府是訂高標準的,訂出一個願景的,不僅需要有營利的部分,也需要推廣,有進有出,才能夠長久下去。

王惠美強調,縣府多次表達有意願單獨接管明道大學的立場,可以立即償還教育部代墊學校應償債務5.6億的債務,縣府也可即刻進駐,規畫在既有校舍建築設施做為AI產業智慧園區、教育體育園區,且引進青農及中藥研究所合作、在有機農場種植中藥草、推動溫室水耕蔬菜跟農業植物工廠,縣府已準備好,請中央放心把明道大學交給縣府接管。

立委謝衣鳯認為,健康生活園區、低碳、永續能源、AI都是國家未來重點發展產業,也是台灣面臨下一階段產業轉型非常重要的部分,明道大學校區如長期閒置未利用,建築物很快就會毀損,希望教育部、衛福部與縣政府盡快討論出共識與未來發展方向,以利後續做完善的規畫與利用。

教育部主秘林伯樵說,近期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中有提出希望能夠在明道大學,推進「健康園區」,落實減碳農業及有機栽種的園區,及利用現有儀器檢測強化食品安全驗證,今大家會勘明道大學校園,看看怎麼操作健康園區,也看看餐部分能不能作更好的安排,有機農業將由農業部會再來看。

林伯樵又,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何美鄉給很重要提示,謝衣鳳委員從目前度角給規畫,教育部將帶回今天發言內容回去整理,看看怎麼操作健康園區,有機會作更好的安排,呼應何美鄉委員提到的部分,也會把大家提出的建議帶回教育部並呈報上去;財政部會討論接管明道大學方式一併呈報上去,總之就是要快,下次會議會繼續討論照顧明道大學師生的權益及校園做好的使用。

教育部及中央部會今會勘明道大學,隨後開會討論。記者簡慧珍/攝影
教育部及中央部會今會勘明道大學,隨後開會討論。記者簡慧珍/攝影

何美鄉 教育部 明道大學 校園 王惠美

延伸閱讀

影/大甲媽祖回鑾急行軍 開放躦轎腳讓信眾好開心

彰化罷團小蜜蜂到府收件 領銜人:川普幫忙對付中國

憂紡織、水五金因關稅雪上加霜 王惠美盼中央掌握細節

彰化東螺溪北斗渡船頭與埤頭木棉花道 環境優化預計明年完工

相關新聞

南市消防領先全國 攜手陽交大推消防員職場健康促進App

針對消防員高壓、輪班、危險工作環境所導致的身心健康問題,台南市消防局率全國之先,引進結合行為科學與數位健康管理技術技術智...

美術系只喊「做自己、突破」 大學生憂未來:沒人教怎活下來

台灣的「美術」產業問題出在哪裡呢?一名美術生發文,稱她讀書時,老師時常鼓勵他們「做自己」,但後來才發現外面的人只在乎妳的作品是否有市場,他們經常忙著創作,忙著突破,卻沒人看得懂,沒有買家,她認為主因是台灣藝術環境太封閉:「沒人教我們怎麼被看見」。

提升早期癌症偵測 這所大學研究中心超專業

正修科技大學環境毒物與新興汙染物研究中心對新興汙染物檢測能力,全台首屈一指,從環境、水質、食品到藥物,檢測範疇廣泛,研究...

清大首屆永續獎揭曉 材料所博士「廢物提煉稀土」奪金

清華大學第一屆「清華永續獎」,吸引55組師生與行政團隊、超過250人參賽,最終選出9組方案,分獲金、銀、銅獎。學生組金獎...

清大學生再擺攤收二階連署 綠議員聲援強調公民權

清華大學上周發生有學生擬在人社學院大廳擺攤收二階連署書,因訊息提前曝光,有部分人士認為罷免連署行動不應進入校園,校方了解...

清大公布第26屆4傑出校友 段孝勤、高耿輝半導體界發光熱

國立清華大學昨於臉書公布第26屆傑出校友,這次共有四人當選,包括友順科技創辦人高耿輝、璟德電子創辦人簡朝和、堅守「燒開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