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漁民控國產署封祖傳出海通道 祖地竟成非法占地

金門烈嶼鄉湖井頭村海岸,為居民長期使用的出海通道,緊鄰早期設立的軍事蚵管哨,是過去軍管時期政府指定合法漁民下海作業口岸,但近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金馬辦事處公告,禁止民眾在湖井頭村紅山測段318-2地號停泊漁筏,要求4月30日前自行清除地上物,違者依竊佔罪處理,引發當地漁民與居民反彈,批評忽視歷史背景與生活實況,切斷他們的生計。
據了解,該地緊鄰湖井頭村海岸,長年作為漁民下海通道與停筏處,民眾指出,自民國38年起,金門長期實施戰地政務,海岸線全數納入軍事管制,居民依規定從特定口岸出海,形成特殊的使用慣例,直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後,雖逐步開放土地登記,但部分居民因資訊不對等、信以為真「祖地無需登記」,或無力負擔稅費,而錯失申請時機,導致許多土地被列為國有。
「我們不是來搶地,是走祖先傳下來的路。」一名洪姓漁民激動表示,這條通道見證村民三代出海生活,如今卻被視為非法占用,讓人無法接受,居民批評國產署僅憑地號與所有權劃線,卻未實地了解使用情況,更未與地方充分溝通,一紙公告即祭出刑責威脅,對在地社群造成極大恐慌。
除了生活層面,地方人士也關注制度面的不公,有居民指出,過去不少宗族、宮廟土地因缺乏代表人登記而遭登記為國有,反觀熟知法令者則透過「四鄰證明」、「時效取得」等機制轉為私有,引發土地分配正義爭議。金門縣議員董森堡指出,這類情況構成制度性剝奪,違背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原則,呼籲中央正視戰地政務留下的法制斷裂,並透過修法釐清離島特殊背景下的土地權屬問題。
董森堡強調,許多土地原為宗族或村落公用,如祖墳、廟埕、宗祠廣場等,在制度轉換過程中悄然變為國有,已造成許多歷史與社群記憶的斷裂,他呼籲中央應建立具彈性的「歷史使用權認定制度」,並暫緩對傳統通道的刑責處置,與地方共同尋求合理解方。
湖井頭、東坑、雙口等多村居民聯合呼籲,主管機關應重新檢視公告內容與該地使用歷史,研議保留其作為漁民出海通道的可能性,勿讓行政程序抹煞地方文化與人民基本生活權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