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電動機車密度全台之冠 傳統車行已131家轉型拚生路

基隆市電動機車密度已達全台之冠對,傳統修理燃油車的350家機車行造成嚴重衝擊,紛轉型綠能車行拚生路。記者游明煌/攝影
基隆市電動機車密度已達全台之冠對,傳統修理燃油車的350家機車行造成嚴重衝擊,紛轉型綠能車行拚生路。記者游明煌/攝影

基隆市政府全力推動青年公益免費電動車政策,對傳統修理燃油車的350家機車行造成嚴重衝擊,市府提出「機車產業輔導綠能轉型補助計畫」,補助最高20萬元協助取得修燃油、電動車認證、購買電樁等設備及培育員工,目前已有131家申請通過,成為綠能友善車行,可同時修油、電車,傳統車行紛紛轉型謀生路。

交通部公路局統計,基隆市電動機車密度已達全台之冠,平均每10輛機車就有一輛是電動機車。今基隆傳統修理燃油車行有350家,去年曾上街頭抗議,擔心電動車4年要送出5萬輛,未來傳統車行恐倒一半,市府積極協助轉型輔導為友善車行。

市府產發處產業服務科長潘祖德說,市府今年初公布機車產業輔導綠能轉型補助計畫,到目前為止4個月,機車行申請轉型綠能車行非常踴躍,已超過有三分之一共131家申請獲得補助,申請期限到12月。通過審核的車行將獲得官方認證標誌,預計6月正式發給車行掛牌。

潘祖德表示,每家車行補助最高20萬元,10萬輔導傳統車行取得中央認可(經濟部、勞動部、環境部共同頒給的第一階段機車維修技術課程結訓證書)及各車廠電動車機車維修保養授權認證。8萬補助購置保養維修診斷器材、店面改造,2萬補助員工訓練取得證照。

友善車行成為「油電合一店」,可以同時提供燃油車、電動機車維修及保養,並成為青年公益機車代辦窗口,每件代收600元。

一家傳統車行林姓老闆說,以前修燃油車算是「黑手」,拆解零件很熟稔,但現在街頭電動車爆量,生意少了二、三成以上,未來會更嚴重,他有申請加入友善車行,自己再去學習,已取得原車廠的電動車車維修認證,維修電動車換電子零件和以前完全鳥同,但為了活下去就要改變。

但也有未加入的傳統機車行說,師傅修了好幾十年的燃油車熟門熟路,對電動車不在行,年紀大了要取得認證不容易,燃油車還是會有,能撐多久就多久。

基隆已有131家傳統機車行申請轉型綠能車行,通過審核的車行將獲得官方認證標誌,預計6月發給車行掛牌。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已有131家傳統機車行申請轉型綠能車行,通過審核的車行將獲得官方認證標誌,預計6月發給車行掛牌。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已有131家傳統機車行申請轉型綠能車行,通過審核的車行將獲得官方認證標誌,預計6月發給車行掛牌。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已有131家傳統機車行申請轉型綠能車行,通過審核的車行將獲得官方認證標誌,預計6月發給車行掛牌。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基隆 機車行 電動機車

延伸閱讀

號召基隆人上凱道 謝國樑:要讓全民聲音被執政黨聽見

純電法拉利要成真了?Ferrari首款電動車Elettrica將於十月上市!

入手保時捷電動車的好時機?兩年內折舊180萬元!

特別預算挹注產業非補貼 卓榮泰:用於研發轉型開發

相關新聞

「潮嚮山海基隆」青創市集登場 首日港灣夜宴港灣風情

基隆「2025潮嚮.山海基隆-青創市集」系列活動今天登場,首場市集以「夜宴風味」為主題,邀集20家在地青年創業品牌,結合...

基隆市推動綠能友善 電動車爆量、傳統車行轉型

基隆市府全力推動青年公益免費電動車政策,衝擊傳統修理燃油車的350家機車行,改變基隆車行生態。目前已有131家申請成為綠...

高鐵延伸宜蘭環評限制發言 環長建議交通部多辦公聽會溝通

環境部預計5月5日舉行「高鐵延伸宜蘭計畫」二階環評初審會議,但因限制現場發言人數,且交通部也未應在地要求加開公聽會,引發...

海底電纜鋪設 近萬噸日「無限號」大武外海下錨

海底電纜破壞議題備受關注,政府積極興設一條對外聯繫的備援安全網絡,中華電信去年6月在台東大武鄉辦理「TPU海纜系統建設計...

高鐵延伸宜蘭環評限制參與 環長籲交通部多溝通

環境部將召開高鐵延伸宜蘭二階環評,開會通知寫明登記發言人數至多30人引起議論,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說,時間有限難以容納所有...

Challenge Family國際鐵人賽今2天台東登場 賈永婕參加明天公益賽

2025Challenge Family國際鐵人三項競賽台灣站今起一連兩天在台東登場,吸引超過7名國內外選手參加,警方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