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兩岸關係的「韌性」漸流失

最近兩岸關係紛擾多,台北毫無疑問是主動出擊的一方。從搬出「小兩會」協商作為陸客來台的前提,到「僑務三校」、「國防七子」,再到陸配「鼓吹武統」遭驅逐,還有「賴十七條」,對兩岸關係形成大幅衝擊,波及的交流領域涵蓋教育、宗教、文化、觀光和婚配等。
蔡英文、賴清德兩任總統的施政,常常強調台灣的「韌性」,實則兩岸關係也極需要維持「韌性」,若是多年來的交流基礎被破壞殆盡,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就職大半年的洗禮後,賴政府憑恃行政權,著手進行兩岸定位與國內兩岸事務法規的根本調整。但僅憑近期幾件爭議,就能看出行政機關肥大的兩岸事務裁量權,如何凌駕於憲政基本原則,並對國家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及多年來累積的兩岸關係「韌性」造成巨大傷害。
例如在陸配亞亞案中,陸委會單憑一則影片就說這足以認定亞亞「鼓吹武統」,無視她曾多次在影片「鼓吹和統」;但對親綠網紅拍MV「求你快點打」挑釁中共,陸委會又主動幫忙「補脈絡」,說大家都知道這是「反串」;別忘了,同一個陸委會,在去年楊智淵被中共判刑時,強調他政治立場時藍時綠,「什麼顏色都很難說」,他被說是「台獨頭目」,「滿離譜」。
唱和共軍的言論,社會當然不喜,但行政權逕行認定言論自由邊界、裁定政治立場,且「因人」變換「紅線」,宛若清代文字獄的翻版。尤其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既已由北市教育局調查後認定沒有違反「教育中立」,陸委會還影射說她有「國家忠誠」問題,但又不向媒體提出實據,陸委會隨後還說收到很多「檢舉」,讓外界搞不清楚政府到底是「依法治國」、還是「依檢舉治國」?面對層層的行政資源與政治壓力,知識分子噤聲不語儼然已成常態,較有風骨者也多改為匿名受訪才敢於批判政府。
而在兒童節前夕,被逐陸配遭強行與兒女分離,學界與民團擔憂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但衛福部長卻僅說「兒童不能成統戰工具」,海基會則公開推卸給陸配,稱「如果認為祖國美好,她可以讓孩子活在美好的國度」。如此無視孩童權利,簡直重現當年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對「小明」無法來台探親時說的「選了國籍就要自己承擔」。將之對照這幾年我方外交部費心在波蘭成立「烏克蘭孩童照護之家」、大聲關懷失去父母的烏克蘭難民兒童,無疑顯得十分扞格,難道本國孩童尚且不及烏克蘭兒童?
三十多年來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所累積的「韌性」,使得即使沒有共同政治基礎,仍能勉力讓台海不墜入戰爭狀態。如今行政權大肆斲傷兩岸韌性,以行政機關之「心證」凌駕憲法與各項法律,再加上民粹力量「合理化」,致使兩岸和平的基礎與台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逐漸流失。如此一來,「台灣價值」還剩下什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