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燃料?陸科學家利用光分解水製氫研究 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在150年前曾預言:水將成為未來的終極燃料。如今,科學家們正努力將這個幻想變為現實。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劉崗表示,中國科研團隊近期在「光催化分解水製氫」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對半導體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鈦進行「結構整容」和「元素替代」,顯著提升通過陽光直接分解水獲取氫氣的效率。相關成果於4月8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
新華社報導,目前太陽能製氫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太陽能電池發電再電解水,其效率高但設備複雜且昂貴;二是太陽光直接光解水:通過二氧化鈦等半導體材料在陽光下「一鍵分解」水分子。劉崗團隊主要聚焦第二種技術路線。
據介紹,用傳統二氧化鈦分解水有嚴重障礙:當光線照射到二氧化鈦時,其內部會產生帶電粒子(電子和空穴),這些帶電粒子就是分解水的「工具」。然而,這些被激活的電子和空穴並不穩定。「電子和空穴就像迷失方向的賽車,在如同迷宮的材料內部橫衝直撞,絕大多數的電子和空穴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就會複合湮滅。此外,高溫製備環境容易導致氧原子「離家出走」,形成氧空位並捕獲電子,這些都大大降低了光催化反應的效率。」劉崗說。
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引入鈦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鄰居—鈧(Sc)元素對二氧化鈦進行改造。經驗證,鈧元素具備三大優勢:一是鈧離子半徑與鈦相近,能完美嵌入其晶格而不造成結構變形;二是鈧的穩定價態恰好能中和氧空位帶來的電荷失衡;三是鈧離子能重構晶體表面,產生特定的晶面結構,就像架起「電荷高速公路和立交橋」,讓電子和空穴順利跑出迷宮。
通過精密調控,團隊成功研製出性能顯著提升的二氧化鈦材料,其紫外線利用率突破30%,模擬太陽光下產氫效率較同類材料提升15倍,創造該材料體系的新紀錄。劉崗表示:「若用這種材料製作1平方米的光催化板,在陽光照射下每天能產生約10升的氫氣。」
科研人員介紹,二氧化鈦作為一種工業用途廣泛的無機材料,中國產能佔全球50%以上,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稀土鈧的儲量中國也位居世界前列,對於後續光催化材料的發展及工業應用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光催化分解水效率進一步突破後將有望實現產業應用,推動能源結構升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