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單親媽組「離婚搭子」 家庭新模式 不是家人更似家人

吃飯、旅遊、運動、學習…,中國年輕人流行各式各樣的「找搭子」,讓自己不再孤單。而在南京有兩名單親媽媽組成「離婚搭子」,她們和三個孩子共同生活、互相陪伴,不是家人卻更似家人。
傳統印象裡,單親母親是一個人拉拔孩子、孤獨無助的形象。但南京的朱丹玉和費媛很不一樣,她們成為彼此的「離婚搭子」,帶著三個孩子住在一起,成為「一家五口」,兩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相互扶持,創造了一種家庭新模式。
澎湃新聞報導,32歲的朱丹玉個性開朗熱情,有些大大咧咧。而費媛纖細、沉穩,聊天時會試圖探討深度的話題。她們各自有一個人帶娃的魄力,也有柔軟、脆弱的一面。兩人的「離婚搭子」實驗和婚姻一樣,要面對磨合和分工合作。在沒有法律關係的維繫下,如何建立信任與共識,也必須不斷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個人都說,她們比過去快樂很多。
朱丹玉和費媛相識是在四年前,當時朱丹玉創業開書館,策畫了一套書,她是文字編輯;費媛是美術專業畢業的,曾經是初中語文老師,當時在幼兒園工作,負責書的插畫部分。初見面時兩人都已經離婚兩三年,除了工作,她們還聊到生活、家庭、感情,一聊就是六個小時。朱丹玉回憶,「那天的對話讓我們像得到了精神按摩」。
★兩人合作 改變人生軌道
當時的費媛正處在工作與家庭分身乏術的困境中,後來朱丹玉勸她把工作辭了,請費媛負責書館中文板塊的授課,教來館裡的孩子閱讀和寫字。這樣,費媛仍有事業,白天的時間可以空出來接送孩子。費媛說,和朱丹玉的合作改變了她十幾年體制內的人生軌跡,她的教育理念也得以在互聯網上面向更多的人。
兩人的事業有了起色,學生的數量愈來愈多。她們的生活也逐漸產生交集。朱丹玉當時常常工作到晚上9時多才下班,沒時間管兩個孩子的教育,就把孩子送去費媛家。慢慢地,三個孩子愈玩愈近,願意走的時間愈來愈晚。颳風下雨、天氣惡劣的時候,費媛說,「孩子們就別跑了,就住我這吧」。孩子們很喜歡費媛,晚上非要住她家打地鋪。
報導稱,有一次費媛的孩子生了一場大病,朱丹玉幫她到處找醫生,更給了她精神激勵。孩子出院後,朱丹玉說,乾脆住在一起吧。於是她們換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展開了一家五口的共同生活。
★求同存異 三觀要一致
要組成「離婚搭子」,她們多次強調,兩個人在經濟和精神上首先要獨立。「只是因為你們在一起能過得更好,而不是希望依附、寄生。」朱丹玉說。
費媛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兩人的三觀要一致,求同存異,「我跟朱丹玉的性格差異性很大,但我們的底色是一樣的,一定是善良與利他。每個人都願意付出。」
曾有自媒體來採訪她倆,朱丹玉當時說了一句話讓費媛印象深刻:費媛對全世界都很好,對周邊每個人都很好,唯獨對自己不好,「那我就願意來做對她好的那個人」。
共同居住後,朱丹玉發現費媛會下意識地照顧身邊每個人,孩子、公司裡年紀比自己小的同事。家裡燒了盤菜,費媛把最好的部分給孩子們先分,然後給朱丹玉分,再自己吃。朱丹玉問她,為什麼不先給自己吃?她向費媛強調,要讓自己開心、舒適了,再去關心別人。
費媛說:「我們就像池塘裡的魚。很多魚喜歡在中間游泳,甚至跳躍。我永遠是貼邊游的那條,朱丹玉就屬於在中間的那種。她可能發現了在旁邊的這條魚,覺得這個姑娘挺不容易的,也很堅韌,想著要不要去幫她一把。」
「堅韌」,是兩人評價自己和對方共有的特質。報導指出,成為「離婚搭子」後,朱丹玉說,「我們更多時候像戰友,共同抵禦社會的風險、養育孩子的風險。」
但實際上,她們也有脆弱的時候。費媛最緊張孩子米米的健康,「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不願意去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者是跟別人走得很近。因為我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大,然後我才可以保護好她。」
原先一個人帶米米,費媛顧慮安全問題,在家門口放男性的鞋子,在陽台放男性的衣服。快遞的簽收人名字都是男性的,「劉慶強」,一個70後名字。晚上若有人敲門,費媛會害怕。但現在有了朱丹玉,她的性格更「勇」一些,遇到鄰居擾民,會上前敲門解決問題。
但費媛知道,朱丹玉內心也沒有外表看起來這麼強悍,但她還是願意去擔責任、往前衝,「這是我在她身上看到非常大的一個閃光點」。
★生活細節 難免有摩擦
一起生活,面臨的則是許多細節上的差異。起初,朱丹玉亂放衣服的事讓費媛頭疼,費媛有些潔癖。朱丹玉覺得,「每個人對家庭的整潔程度的要求不一樣,我的耐受度是五天,你的是一天,我們有分歧,那就取個折衷。」
她和費媛說,以她的房間為分界線,房間裡的費媛不管,公共區域她聽費媛的。再後來乾脆請了阿姨做飯,一個星期打掃一次。
朱丹玉後來分析,她們能做到沒有很大衝突,也是因為沒有那麼強的綁定關係,對對方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而讓她感到自在的是兩個人同為女性,能「被看見、不內耗」。她舉例,可以把她們都不愛幹的家務,例如做飯,外包給阿姨。「如果在原先的婚姻家庭當中,我去做這個決定,老人可能是會反對的。」
★孩子教育 誰管誰負責
報導指出,這個家由費媛負責管錢,每個月給朱丹玉發生活費。孩子們的開銷主要集中在飲食和校外的補習課程。朱丹玉原本是月光族,費媛更偏「精打細算」,孩子的飯、菜、水果,為追求營養均衡,她會在各個平台上挑選比對。
對孩子的教育,兩人起初也有不同的看法。朱丹玉認為,學習這件事隨緣就好,成績「就那樣吧」;而費媛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是很重要的,要讓她們在學校裡有好的感受。住在一起時,主要是費媛在抓三個孩子的教育。「誰管誰負責,我只提,不插手。」朱丹玉說,這樣的邊界讓她們沒有產生過矛盾。
她們成為了三個孩子的「家長」。朱丹玉的大女兒悠悠在校外上課的老師對接家長,找費媛;家長會,也是費媛去開。她訓導完孩子,孩子們會跑到朱丹玉那偷零食吃,朱丹玉假裝什麼都沒看見。
費媛談到之前網上對她們的評論,「好像丹丹很自私,把小孩都丟給我養」,其實對她來說,和孩子交往的過程非常治癒。得益於多年做老師的經驗,輔導孩子學習也是「老本行」,「非常簡單啊」。
費媛很在意孩子們從小培養的習慣。家裡特意沒有裝電視,因為她覺得書本的內容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電視的內容是被動輸入的。她用「好玩」來描述養孩子的過程:「看著她生命中一點一滴的變化,時常會有些驚喜。」
●左鄰右舍都來幫忙 養娃搭子早期就有
朱丹玉和費媛的「離婚搭子」生活是存在許多外援的。報導指出,朱丹玉和前夫因為孩子保持著聯絡。之前前夫住得離她們很近,會管孩子的上下學。
朱丹玉經常開玩笑說,前夫是自己的遠房親戚,「他只是孩子的一個親人,不用和他很熟。兩個人分手後,也希望為了孩子好」。前夫會給孩子的教育投入資金,前一陣子孩子過生日,他辦了一場十歲宴,兩家親戚都來參加。費媛這邊也是相似的情況,孩子每天都跟奶奶視頻。
不少人幫她們帶過孩子—2024年,朱丹玉和費媛去上海錄節目,米米被短暫託付給了同事、一個1999年生的年輕女孩,送她上學,給她做早飯。費媛說,當時米米躺在被窩裡哭,因為想媽媽,帶她的姐姐也在哭,和費媛說,「姐你快回來吧」。
和費媛、朱丹玉的公司合作的兩個中醫也是單親家長,他們在工作室會幫著照顧幾個孩子,幫她們監督健康飲食。
費媛回憶,自己從小在安徽的教委大院長大,父母工作很忙,孩子們放學的時候脖子上掛個鑰匙,自己開門回家寫作業。大人沒回來,就會跑到別人家「東家混混、西家混混」。她覺得那就是養娃合夥的雛形,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大家一起拉扯拉扯也就大了」。
而朱丹玉上初中時,在姑姑生活的縣城上學。姑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天天盯她學習,最後她考上一個不錯的高中。「養娃搭子這個事情,在那個年代根本就不稀奇。」
不過,養娃過程中仍會碰到障礙。費媛最開始一個人帶娃,米米學校的正門口正好有青年公寓,離得近,但只租給無孩的年輕人。
作為單親媽媽,費媛覺得,「我們倆如果每個人單獨在社會上生存的話,都是可以生存下來的」,不過也需要更多的幫助。「媽媽們本身的力量可能比較柔弱,但集體的力量很大,」費媛說著大笑,「就有點像以前的互助小組,以前抗戰時期的婦女救援大會(婦女救國聯合會)。」
報導稱,目前朱丹玉和費媛都覺得不會再結婚。朱丹玉感到最近幾年的工作已經填滿時間,戀愛是個奢侈品,可以有,也可以沒有。費媛認為,沒太多精力再去經營一段新的關係。她擔心另一個人對孩子可能的風險,而孩子是她近十年最重要的事。
對於曾經婚姻中的痛苦,她們不願多展現。現在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有盼頭」,彼此的相處也愈來愈熟悉,費媛稱為「跳雙人舞」。她平時喜歡一個人待著,或者和人安靜地探討深刻話題,但和朱丹玉很難聊這些,朱丹玉的想法犀利、新穎,會大聲說出來。「但是她會觀察到我一些敏銳的想法,會詢問我的意見。然後她會毫不猶豫地去做。」
現在兩人合作開公司,公司的帳目都交給費媛管理,兩個人之間雖然沒有法律保障,「信任特別強」。
說到未來,她感到她們還會往前走很久。「我們的利益捆綁很深,這個利益捆綁包括情感上的,人在一起生活時間長,會有一種互相依賴。你們的親密關係是在不斷進步的,因為我在不斷地經營這段關係,她也在經營。」
一起住的時候,費媛和朱丹玉度過了很多共享奇思妙想的夜晚。孩子睡下後,她們對飲,聊「做夢」,聊孩子長大後送她們出國讀書,帶她們旅遊,暢想工作之後的發展。
酒杯中,兩個自由的女性,帶著她們對下一代的期盼,對未來的設想,思緒飛滿屋子各處。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