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死後52年 香港TVB節目專家追真相 癲癇致死機率大

已故的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當年死因結論是死於不幸,懷疑因藥物過敏引致腦水腫。52年後,香港權威醫學專家們,根據當年的證供、化驗報告,並結合現代醫學,推斷李小龍恐死於腦癇症(癲癇)的機率較大。
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因服用止痛藥,最後昏迷不醒搶救無效離世。香港TVB節目「真相猜.情.尋」近期針對李小龍之死,訪問了香港多位醫學權威專家,香港藥物敏感醫生李曦表示,根據李小龍的驗屍報告和醫療紀錄,如果是藥物敏感,應該很快就有症狀,也不會那麼快致命。
此外,李小龍過去沒有類似藥物病歷,而他服用的頭痛藥,雖然不排除有藥物過敏的可能性,但服用就致命的機會極少。再者,根據解剖報告,若李小龍真的因藥物過敏而死,氣管收窄的機會極高,但相關報告顯示,他的氣管完全正常。因此,李曦從臨床、病歷加上其他人的描述,推斷李小龍不像是因急性藥物過敏而過世。
香港資深法醫潘偉明表示,根據李小龍去世前兩個月的病歷,他曾發燒及嘔吐、沒有呼吸,經急救後甦醒,甦醒後說話像中風,測試顯示有腦部腫脹,「唯一能同時解釋李小龍兩次出事就是癲癇症」,癲癇症能解釋一切,而這種情況多數在睡眠中發生,也能夠解釋為何當時沒人發現他病發。
潘偉明說,根據資料,李小龍生前曾接受美國醫生處方止抽筋藥服用,但外界沒法知道他有否按時服用,也就無法得知其真正死因。
潘偉明並說,李小龍死前被送院急救時,鄒文懷曾向救護員提及,李小龍曾患「腦癇症」,也說過「李小龍似乎是(是)發羊吊(抽筋)」。
盡管有以上情況,但當年各方都指向他是藥物敏感致死。
節目引述不願意透露身分的醫學人士說,外界不願提李小龍的腦癇症,有可能是70年代的醫療水平仍未發達,也有可能是當時有人想保護李小龍的英雄形象,避免與腦癇症扯上關係。
當年李小龍是從台灣藝人丁珮家中被送到醫院的,丁珮馬上成為眾矢之的,外界有許多不利她的傳言,而她也被指是「最接近真相的人」。
根據她的回憶,當天下午5時,李小龍和鄒文懷先到其家討論劇本;晚上7時,李小龍表示頭痛並服用了她給的止痛藥阿斯匹靈,然後到房間休息;8時,鄒文懷先離開;8時半至8點40分,丁珮兩次致電鄒文懷,指李小龍仍熟睡;晚上9時半,鄒文懷致電丁珮,得悉李小龍未醒,鄒文懷趕到丁佩家;晚上9時45分,鄒文懷無法叫醒李小龍,又聯絡不上李小龍生前的專用醫生;晚上10時,丁珮找醫生朱博懷上門。
鄒文懷抵達後發現李小龍已昏迷,隨後把他送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