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百萬網紅千千返鄉遇車禍 車尾稀爛氣囊全爆「有記憶就在醫院」

年終獎金自己賺!春節加碼拚大樂透1億頭獎 大小紅包獎號看過來

旅程受阻…台南規模5.7地震 高鐵突斷電被迫停歸仁段軌道

大陸汽車產能過剩「出海」越趨困難 行業恐面臨洗牌挑戰

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美聯社
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陸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不少中國大陸本土品牌進軍海外求生存,但面臨歐美關稅貿易壁壘,車企「出海」越趨困難,行業恐面臨洗牌挑戰。

中國大陸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乘聯分會)9日公布,2024年中國大陸乘用車總銷量增長5.5%,達到2290萬輛。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一需求遠低於車企已有產能,中國大陸多家車企為求生存選擇降價並進軍海外,更有中國大陸車企預估2025年新能源車價格戰恐愈趨激烈。

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2024年末的內部信寫道,雖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走高,但極致的成本控制及配置的同質化,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2025至2027年是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階段。「2025年的市場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預測價格戰會從1月開始點燃。」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去年底也曾表示,汽車行業已進入「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

報導提到,中國大陸汽車產能過剩,導致全球汽車市場進入洗牌階段。外資品牌如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日本豐田(Toyota)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遭中國大陸本土品牌蠶食。

根據乘聯分會數據,2024年中國大陸本土品牌市占率61%,比前一年增長8.6個百分點。

除了外國品牌生存空間遭擠壓,中國大陸本土品牌也面臨重新洗牌挑戰。全球顧問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戴加輝(Stephen Dyer)表示,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中,同時有十幾個新品牌進入市場。2024年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估計只有50%左右。

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AFS)負責全球汽車產量和銷量預測的菲爾拉尼(Sam Fiorani)表示,通用汽車在中國大陸有6家工廠,但其實已不需要那麼多;該公司上個月表示,由於中國大陸業務疲軟,預計將計入超過50億美元的非現金支出。

報導指出,這類洗牌現象是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常見結果。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透過補貼和政策支持鼓勵行業,但產業一旦發展到臨界規模,就會出現達爾文式的淘汰競爭,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行業。

不少中國大陸車企為消化產能將目光投向海外,但由於貿易壁壘不斷升高,「出海」變得越來越難。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大陸製造的電動汽車開徵最高45%的關稅,拜登政府去年也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出口仍在增長,但最近幾個月增速放緩。

品牌 華爾街日報 電動汽車

延伸閱讀

為何中國AI愈被打壓愈茁壯? 美媒:關鍵在育才

NBA/巴特勒去勇士機率低 美媒指出關鍵原因:太老又太貴

川普為何想拿下格陵蘭?美媒曝關鍵原因:向中國發出強烈訊號

MLB/大谷翔平防禦率王、塞揚獎再敲40轟?美媒大膽預測

相關新聞

黃仁勳京滬年會戴AI眼鏡大跳APT. 員工們激動到尖叫呐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出席輝達在北京、上海分公司的年會盛典。有輝達員工將黃仁勳與員工在舞台上一起跳APT.的影片放在網路...

調查:半數美國在陸企業憂中美關係惡化 比例創新高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的年度調查顯示,51%的受訪者對美中關係未來惡化感到擔憂,這一比例達到了五年來的...

避川普關稅大棒 陸去年出口創高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本月重返白宮前,大陸官方昨公布最新外貿數據,去年出口規模首次突破人民幣廿五兆元,創下新高,尤其年末出口強...

陸半導體業 高薪搶人成過去式

高薪是半導體公司吸引人才的武器,以往中國大陸不少半導體公司動輒開出數倍薪資挖角,範圍包括台灣、南韓甚至美國,不過有大陸財...

年關近金廈小三通跑單幫亂象頻傳「國門蒙羞」引熱議

民眾搶買年貨帶動金廈小三通的邊境貿易熱潮,不少人利用小三通跑單幫賺取豐厚利潤,也衍生的亂象卻引發民怨。社群媒體今天熱傳一...

中長期資金入市新政 陸官方估每年可為A股增幾千億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22日在官網公告《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大陸國新辦23日舉辦新聞發布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