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手機大廠競相卡位機器人 榮耀、小米、華為展開布局

機器人行業熱度持續升溫,吸引手機巨頭們跑步進入賽道,包括榮耀、三星、小米、華為、OPPO等手機龍頭廠商均已展開機器人相關布局,一場圍繞「後手機時代」的卡位戰正悄然打響。
科創板日報報導,為了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榮耀已設立新產業孵化部,下設具身智慧實驗室、具身數據實驗室、交互安全實驗室、動力總成實驗室、仿生本體研究實驗室,並招聘多個職位。
榮耀並非第一家入局機器人的手機廠商。不久前, 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宣布成立「vivo機器人Lab」, 將聚焦消費級市場,專注於個人及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研發。目前也正招兵買馬,重點突破家庭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相關技術,首款產品將在未來二到三年內面世。
此外,三星、小米、華為、OPPO等也均展示過機器人相關布局。例如,小米曾發布四足機器人CyberDog(鐵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
在今年的CES2025上,三星宣布家庭智慧型機器人Ballie,將於2025年量產交付。在2022年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展示了小布家庭機器人和第三代四足機器人QRIC。
華為於今年2月13日申請註冊「MateRobot」商標,涵蓋教學機器人、實驗室機器人、用於家務清潔和洗衣的具有人工智慧的類人機器人等。
用於新能源汽車充電的華為自動快充機器人,則在2024年12月首次亮相,預計今年上半年量產。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在2024年年底營運,並與樂聚機器人等企業完成簽約。
當前智慧手機產業增長正面臨瓶頸,手機廠商需要尋找新的賽道。IDC、Canalys等多家研究機構預計,2025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增長將有所放緩。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增長7.1%,達到12.2億支,增長超過預期。但2025年增速預計將放緩至1.5%。
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表示,「造機器人」比造「手機」難度更大,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品,技術更為成熟且市場較為穩定,研發投入相對較低。
相比之下,具身智慧型機器人以實現物理交互為主要目的,需要更精準的環境和任務的自主感知、學習、決策和執行能力,涉及到更複雜的軟硬體技術集成和更高的研發投入,產業鏈不成熟,市場尚處於培育階段。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