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夾擊 台灣經濟雪上霜
賴清德總統3月15日突然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為了應付來自大陸的五項國安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這17項行政措施中,直接限縮兩岸的交流,包括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勢必影響兩岸經貿發展。就在川普實施對等關稅之際,全球關稅戰蓄勢待發,以出口導向的台灣,面對中美兩大出口市場,分別受到阻礙,台灣經濟真是雪上加霜。
賴17條不但再重創兩岸關係,也直接對於兩岸經貿造成重大衝擊。比方說,在限制兩岸人民往來方面,包括「提高國人赴中國旅遊風險意識」、「對中國人士來台交流進行風險管理、禁止中國人士來台進行統戰性質活動」、和「建立宗教團體赴中交流之揭露制度」等。在這些嚴格限制之下,去年底大陸曾宣布開放上海和福建人民來台旅遊的措施,根本不可能成行了。這對於嗷嗷待哺的國內旅遊業者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大陸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最大的順差來源。過去兩年,疫情加上美中關係惡化,導致許多大陸台商返台或是轉往第三地投資,我們對大陸出口占比逐漸下降,但是到去年為止,大陸與香港仍然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出口金額達到1,506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31.7%;同時,台灣自大陸進口806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到700億美元。此一順差金額相當於去年台灣GDP總量的8.5%左右,顯示出兩岸貿易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
在賴17條中對於兩岸經貿會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就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進行結構調整」。一般來說,台商對大陸投資主要有兩個模式,一個是把大陸當成重要的生產工廠,從台灣出口零組件到大陸,再進一步組裝成最終產品,出口到第三國,這些是以電子高科技產業為主。現在因為美中關係不佳,一些台商返台或赴東南亞其他國家生產,減少在大陸的生產,進一步也減少從台灣進口零組件,這也是最近幾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一個模式則是台商看上大陸的龐大內需市場,包括石化、水泥、鋼鐵和食品等傳統產品,部分原物料也是來自台灣。
就第一種投資模式來看,主要是受到美中關係好壞的影響,當美中關係惡化,國際大廠就會要求台商,增加到第三地的投資,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國+1」;反之,如果未來美中關係改善,台商又會回到大陸投資,因為畢竟兩岸之間綿密的生產鏈關係是很難完全被取代的。所以,我們政府想要利用政策來改變兩岸貿易結構,其實是很困難的。至於第二種主要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現在台灣的傳統產業出口方面受到很大的阻礙,大陸市場對企業來說仍然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政府不應該為了調整兩岸經貿結構而影響到企業。但是,因為賴17條的實施,兩岸關係再度惡化,如果導致陸方完全中止ECFA的早收清單項目,傳統產業可能就會立即受到嚴重打擊。
總而言之,兩岸經貿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也絕對不可以忽視。現在民進黨政府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對於兩岸人員和經貿往來加以嚴格限制,此種限制人們行動和思想自由的作為不但缺乏法律依據,也將會造成台灣對外貿易的重大衝擊。美國則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出超為648億美元,目前面臨32%的關稅,對出口企業也是重大衝擊。
對於台灣而言,經濟上夾在兩大國市場中間,政治上,兩岸惡意螺旋上升,造成兩岸兵兇戰危,相信這不是任何一個國人希望看到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