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百變 遠憂大於近利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的全面性互惠關稅措施引起了全球市場巨大震盪,不僅打擊了亞洲和歐洲股市,更加深人們對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川普稱這些關稅政策目的在重振美國製造業榮光、縮減貿易逆差,並讓美國重新強大。但專家與市場現實卻給出不同的看法,質疑其政策可能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害。
川普宣稱透過關稅可以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並帶動經濟成長。其幕僚甚至估算,僅汽車關稅一項,每年就可為美國帶來一千億美元稅收,全部關稅措施更可能達到每年六千億美元。但諸多經濟學家並不認同,認為這種保護主義將導致物價上漲,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而真正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並不足以彌補可能的經濟損失。
例如美國企業將面臨更高的進口成本,而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汽車關稅已使美國市場上的外國車價格上漲,但川普表示他「完全不在乎」,甚至希望這些外國產品提高售價,這樣消費者才會轉而購買美國生產的產品。但這顯然忽略現實,許多美國汽車製造商也依賴全球供應鏈,增加的關稅成本最終依舊可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此外,這種短視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對美國經濟復興是否有效亦遭受嚴重質疑,經濟學家指出,過去川普任內實施的類似關稅政策,造成的美國產業就業機會損失遠大於保護關稅所創造的新職位。即使部分公司決定將某些製程轉至美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相較於關稅導致的產業損失與消費成本提高仍顯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川普的關稅措施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動性,這讓企業難以做出長期的投資決策。許多企業擔憂一旦大規模投資於美國,卻面臨關稅政策的迅速反轉,將導致投資無法回收。特別是在美國高昂的勞動成本與技術人才短缺情況下,企業很難輕易轉移現有的全球供應鏈回美國。
另外,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政策,已引起全球多國強烈反彈,歐盟、加拿大等國紛紛表示將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最終可能升級為全球貿易戰爭,加劇經濟動盪。
川普推動的政策意在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榮光,但現實已完全不同。美國過去的製造業就業流失主要是因為自動化與生產效率提高,並非僅因生產線外移所致。現代美國經濟更加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這種貿易戰將直接影響美國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
總結而言,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措施,儘管初衷是要保護美國經濟,但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從消費者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到全球貿易關係惡化,其負面影響將遠超出可能帶來的短期利益。這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負面居多,未來全球經濟穩定性如何發展,將取決於美國能否盡快找到更明智的貿易政策方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