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今年元月,法國廣播電台訪問我,問道:「美國防堵中國,是否會阻擋中國AI的發展?」我回答:「不會,因為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幾天後,中國的DeepSeek宣稱,能以極少的AI硬體算力達到OpenAI GPT的效能。消息傳出後,市場對美國AI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疑慮,導致輝達當天股價暴跌一成七。
這讓我想到《豐父》(Rich in Mind)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有錢做事不算本事,要有『沒錢也能做事』的真本事。」意思是,即使資源有限,也要發揮最大效益,以小搏大、以少勝多,做到四兩撥千斤,而非千斤撥四兩。
美國試圖透過限制算力來遏制中國在尖端AI領域的發展,但DeepSeek在受限的環境下,仍成功實作大型語言模型,證明技術創新的多種可能性。Google AI 實驗室執行長Demis Hassabis表示,DeepSeek採用的許多技術最初來自Google團隊的研究,因此可以說OpenAI和Google代表技術創新(Deep "Mind"),而DeepSeek則體現工程優化(Deep "Seek")。DeepSeek必須專注於技術優化與高效能算法,以在受限的計算資源下達到最佳效能,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技術發展策略。
美國內部有人將DeepSeek的成功類比為冷戰時期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並希望藉此促進檢討與反思,催生出類似阿波羅計畫的AI競賽。然而,這種歷史類比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美國贏得太空競賽,並非因為大幅加碼自身資源,而是因為蘇聯太空計畫的核心人物科羅萊夫(Sergei Korolev)意外去世。
科羅萊夫在極端艱困的條件下帶領蘇聯航太發展,讓蘇聯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第一隻太空狗進入軌道、派出第一位太空人,甚至培養了第一位女太空人(她原本是一名工廠女工)。然而,就在蘇聯準備邁向登月目標之際,科羅萊夫因痔瘡惡化,在接受手術時不幸去世,導致蘇聯航太計畫陷入混亂,美國才得以後來居上。換言之,《豐父》那句話的奧義提示我們,勝負不僅取決於資源的大量投入,還受到關鍵人物與組織穩定性的影響。因此,如果將DeepSeek比擬為登月競賽的歷史教訓,並認為只要不斷增加資源就能獲勝,這可能是對歷史的誤判。
同時部分觀察家認為,DeepSeek崛起象徵中國AI戰勝美國AI。然而,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指出,這場技術突破不應被狹隘地解讀為國家競爭,而應視為開源(open source)AI模型逐漸超越封閉(proprietary)AI模型的證明,這是一種更健康的視角。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AI的發展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文化價值的映照。中美若合作,我們將看到趨於同質的AI技術發展,促成兩種文化的部分融合;若對立,則可能見證兩條截然不同的AI發展路徑,凸顯文化分歧。
一百年後回首這場競爭,人們或許不會只記得誰勝誰敗,而是見證了不同技術與文化價值如何塑造AI的未來。AI競賽最終不只是科技之爭,更是人類思維模式的競逐,尋求生命的不同出路。(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