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捷驚傳隨機砍人…醫籲看清加害人五大徵兆 這站姿候車較安全

科技園區半導體公司工程師陳屍無塵室 同事驚見已死亡多時

北捷石牌站月台揮刀…女嫌情緒不穩送醫觀察 被害婦「背傷3公分」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不分類 即時 要聞 運動 全球 社會 地方 產經 股市 生活 文教 評論 兩岸 Oops 旅遊 雜誌

中國不玩關稅數字遊戲 卻密謀推倒美債?

美中貿易戰的規模令許多交易員措手不及,不僅引發全球股市的拋售潮,也波及美國國債市場。

362 雜誌

川普關稅反覆 正和「這勢力」拉鋸中!杜奕瑾:美方篩選可信任夥伴「2面討好成過去」

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加關稅的政策反反覆覆,周一(4/14)稱關稅豁免清單是「假新聞」,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受訪時透露,智慧型手機、電腦和其他一些電子產品都將納入半導體的範疇。

134 雜誌

台股上沖下洗 進場時機怎抓?傳產、科技、高股息ETF…15%策略造抗跌組合

隨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台積電領銜的科技類股與市值型ETF績效落後。

49 雜誌

15歲愛上表演、46歲拿金鐘獎 楊謹華給過去的自己:幹得好

當鏡頭對準楊謹華,她總能精準捕捉角色的情感,賦予每個人物靈魂。然而,光鮮亮麗的氣勢背後,是她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努力。今年Harper’s BAZAAR以「Grit」作為年度主題,對於楊謹華來說,Grit精神所展現的不僅來自對夢想的熱情,更包含面對挑戰的意志力與耐心,而這三者正是她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33 雜誌

領氫未來的實踐者 陳彥岑的科技創新與健康使命

當大多數人仍把氫氣視為遙遠的未來科技時,他已帶著團隊從台灣出發,走進日本家庭、醫療機構與休閒產業,實踐氫健康的日常應用。他是氫元生物科技董事長陳彥岑,一位來自金融背景的創業者,也是一位深信「氫分子將改變人類健康生活」的技術領航人。

30 雜誌

《卓越40菁英獎》見證各界典範 共築社會善的循環

走過四十年的深耕與堅持,2025年4月11日晚間,《卓越媒體集團》於寒舍艾美酒店盛大舉行《卓越雜誌》創刊40週年慶暨《卓越40菁英獎》頒獎典禮及晚宴。

62 雜誌

TEDIBOA領航飛進歐洲

無人機將人類活動從2D延伸到3D,舉凡救災、高空作業、巡檢、物流到國防,都發揮重要功能。在地緣政治下,無人機也涉及資安、飛安與國安議題,「非紅供應鏈」商機瞬間大爆發。工研院日前參與歐洲無人機系統展,8項創新技術涵蓋應用、軟體系統、關鍵模組零組件等三大領域,展現自主研發決心。

36 雜誌

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氫應用的大宗,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氫的來源多為褐氫或灰氫;在淨零排浪風潮下,氫進一步被賦予能源提供的角色,其來源要求為低碳綠氫。為使工業大戶徹底脫碳,需要更多科技投入,工研院近期在鋼化聯產、低碳甲醇生產技術的研發,就是希望協助工業成功邁向綠色轉型。

66 雜誌

新能源車「氫」裝上路

想像未來世界,車水馬龍的街上不再有車輛廢氣,以綠氫為燃料的氫能車,只會產生熱與水,是最低碳的載具。從2014年豐田(Toyota)推出世界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以來,全球即不斷在氫能載具上做出更多創新,氫能載具充電快、載更重、跑更遠、不怕冷,再無里程焦慮,將扮演運輸淨零的關鍵推手。

89 雜誌

技術創新 氫輸儲兼顧高效安全

氫能是潔淨能源的希望,但氫氣易燃,運輸儲存皆不易,十分仰賴技術創新提出解決之道。工研院投入「低溫高效氨裂解產氫技術」,為氫輸儲難題帶來一線曙光。而「氫氣健康安全監測解決方案」與「氫氣計量與洩漏監測技術」,則能精準偵測出氫氣洩漏並預測設備異常,大幅提升氫應用的安全性。

31 雜誌

燃料電池驅動氫能發電新時代

氫的產製、運輸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損耗,用來發電的效率相對低,然而考慮到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難以穩定產電,須有長期儲能的媒介。氫燃料電池將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提升電網穩定性,讓無法連上電網的偏鄉、或高載重、長距離的運輸場景,也能便利使用乾淨永續的能源,達成淨零目標。

139 雜誌

低碳製氫市場大有可為

氫用作工業原料已很普遍,多數使用天然氣搭配水蒸氣重組法,成本低但碳排高。為達2050淨零排放,低碳製氫逐漸興起,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氫能回顧報告》指出,若要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NZE Scenario)的目標,低碳氫的需求需達到6,500萬噸/年,顯見未來低碳氫的產製與相關產業鏈,可望大幅成長,極具市場潛力。

80 雜誌

日本、歐盟、東南亞搶占「氫」機

氫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積極以政策與技術推動,打造綠色未來。日本在氫能載具與基礎設施上展現優勢,歐盟透過標準制定引領市場,新南向國家則強化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臺灣可借鏡國際經驗,結合政策與技術創新,加速氫應用發展,創造更潔淨、永續的能源生態。

101 雜誌

從氫經濟看氫能的開發與未來

全球邁向減碳與清潔能源的路上,氫能正逐漸成為聚光燈焦點。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以宏觀角度,從人類使用能源的歷程,來看由石油經濟轉為氫經濟的趨勢。要扭轉150年歷史的石油經濟,政策支持固然不可少,技術突破更是關鍵,本文將帶您一探氫產製的現況與未來機遇,透過科技研發,加速實現氫經濟大未來。

160 雜誌

AI落地 進入平民化時代

隨著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AI已走下科學神壇,進入百工百業、日常生活,任何人都有機會因AI而受惠。工研院先前舉辦「AI賦能.半導體領航:2024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論壇」,邀請石化、半導體等產業領袖,針對「產業AI化」和「AI平民化」角度,剖析AI對產業的提升與影響。

137 雜誌

AIoT棒球打擊服務系統 創造選手培訓新體驗

2024年,中華隊以黑馬之姿勇奪世界棒球12強冠軍,寫下臺灣棒球新頁。這份榮耀不僅激勵了無數人的夢想,也點燃了我國棒球追求卓越的熱血。如今,結合AI與MR技術的智慧訓練系統,將為棒球訓練開啟新紀元,以科技助力選手突破極限,為國爭光。

54 雜誌

年輕人消失 無人村激增 中國人口僅剩10億?

近一年來,中國網路上不停流傳一個疑問:「人都去哪了?」 不僅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居民也發現,過去熙熙攘攘的商場、小吃街,如今顯得冷冷清清,人氣大不如前。不少中國直播主紛紛發布影片,質疑為何城鎮與鄉村都變得空蕩蕩,甚至直指:「中國號稱14億人口,這些人到底去哪了?」

357 雜誌

《美國之音》被關閉的一本是非帳

由於美國已經身負36萬億美元國債,川普2.0新政以精簡各種聯邦機構為主,被稱為「川普顛覆秩序的革命」(Trump's Counter-Revolution),既然是顛覆秩序,其動作之猛烈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各種用來為左派全球主義、覺醒文化服務的機構,比如:美國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簡稱USAID)、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簡稱NED)、美國教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的關閉都引發一片批評聲,及至3月14日川普簽署要求關閉《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簡稱VOA)、《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簡稱RFA)及《自由歐洲電台》(Radio Free Europe,簡稱RFE),更是引發了如潮的指責(主要是針對前兩家),理由非常充分:這兩家媒體被中共視之為敵,中國媒體在報導中稱,《美國之音》(VOA)是煽動衝突的謊言工廠,中國官方樂見它們被關閉。

77 雜誌

關稅戰爭開打 長期投資人該如何面對?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以對等待遇為由,對世界各國祭出關稅戰,連傳統盟友加拿大和歐盟也不例外。接著,各國紛紛宣稱若川普執意提高關稅,將對美施以報復。而全球關稅戰一旦開打,經濟必然受到衝擊:物價上漲、消費減少以及各種後續效應。當然,股市已經先行反應下挫。很多朋友問我,即使是長期投資,面對即將來臨的經濟風暴,難道不需要躲一下嗎?

112 雜誌

超徵稅款最好用來設立主權基金

2024年稅收比預估值多了5,000多億,很多人在主張這多出來的政府收入要怎樣運用較好。一種很簡單的想法就是直接發錢給所有人民,既不必傷腦筋研究對國家最好的方法,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還稅於民」,而提出這種主張者又可以討好部分選民而得到更多選票或降低被罷免的機會。但從國家的利益來看,這是一種幾乎最不恰當的做法。從國家或個人的利益來看,意外之財有很多比直接普發現金更好的用法,而其中最值得優先考慮的就是拿來增加投資。

97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