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北第一家殯儀館」今為「林森公園」胡適喪禮曾在此舉行|極樂殯儀館

「極樂殯儀館」是戰後台北第一家殯儀館,由市府邀請上海人錢宗範於1949年開設,早年辦過許多黨國要員與名人的喪禮,後來不敵公營的「第一殯儀館」競爭,於1974年歇業。
極樂殯儀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市葬儀堂,由台北市役所(市政府)經營,主要提供日本人過世後的喪禮場所與遺體處理服務。緊鄰的「三板橋共同墓地」是日本人墓園,包括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等日本在台要人均埋葬於此。
戰後初期,台北市長游彌堅找來曾任上海殯儀公會理事長的錢宗範,力邀他在台北開殯儀館,改善台灣人原本的喪葬習俗。錢宗範原本在上海經營上天殯儀館,帶了上百人,包括和尚、道士及各類師傅,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台北。游市長讓錢老闆在日本人留下來的葬儀堂舊址創立極樂殯儀館,並簽約給予無償使用。
極樂殯儀館於1949年開業,一開始在台北做獨門生意,主要客群是外省人,後來將規模擴充到八廳二十五房。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一代學人、時任中研院院長胡適於1962年的喪禮,靈堂設在極樂殯儀館的極樂廳,中間掛著胡適遺像,並懸掛蔣中正總統的輓聯,前來瞻仰胡適遺容的民眾超過兩萬人,場面備極哀榮。
在1950年代,政治犯如果被判死刑,槍決後的遺體通常交給極樂殯儀館處置,也讓極樂殯儀館成為這些受難者家屬的傷心地。隨著1965年設台北市立殯儀館,也就是老台北人舊稱的「第一殯儀館」,喪家多了一個新選擇,私營的極樂殯儀館生意開始衰落,最後於1974年歇業,市府隨即拆除,如今是林森公園。
死不肯讓 極樂殯儀館 拒市府接收負責人振振有詞 社會科長據情請示
1955-10-21/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本報訊】台北市府曾於昨(二十)日上午十時派民政局社會科長章和樂前往接收極樂殯儀館,詎該館負青人錢宗範仍根據與市府所訂租約第五條:「甲方至租質期滿時仍保留優先承租權,乙方不得異議。」及第六條:「甲方承租期滿後,如無繼續經營志趣時,對前項一切添建改造修建之固定設備,均無條件交付乙方所有,不得異議等兩條,認為市府收團,於法於情均屬不合,因之擔不交并據布府繼續組賃營業。據錢宗範表示:渠全部資金,均已投資該項事業,虧累甚鉅一且移交,資金全失,虧累亦無法償還,且該館所屬三百餘員工及眷屬,也勢將因此而失業,因此請求市府對據收問題從新考慮,仍准其繼續租用,否則即依法辦理。
市府接收人員,將錢宗範發言予以筆錄後,未予接收即行返回,將根據實情,向省府請示。
台北的那一條街 聽說警伯要站崗林森北路,心驚驚!
1992-07-10/聯合報/16版/都會掃描
【記者沈長祿、詹三源/特稿】十八種違規行業場所,林森北路共有兩百七十家。
在整頓忠孝東路之後,市府已將下個矛頭鎖定林森北路,屆時能否面目一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走過從前在南起縱貫鐵路北至民族東路止筆直的林森北路上,較具歷史性的建築古蹟有中山長老教會、天主堂、日據時代留下的葬儀堂、日本人墓園和明石總督墓、宮前公學校(今中山國小)和後來由台北市極樂殯儀館原址改建的林森公園和園內的岳飛穆王銅像等名勝古蹟,常成為當地年老居民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在林森北路和南京東路東北角的林森公園土地,以前是台北市極樂殯儀館館址。談到該殯儀館有一段歷史故事和「鬧鬼」趣聞。
在民國三十多年時,台北市還沒有一處殯儀館可供市民辦理喪葬事宜,當時台北市的第一任市長游彌堅鑑於當時的台灣省沒有一座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殯儀館,對於人民辦理喪事都是在街頭巷尾隨便搭建簡陋棚架應付,諸多不便,所以游彌堅市長特別到上海請來「上海殯儀館」的老闆錢宗範來台經營台灣省第一家的台北市極樂殯儀館。
當時台北市政府就撥出現在林森公園的這塊上地借給錢宗範創辦台北市極樂殯儀館,並在民國三十八年四月關張營業,因到該館辦喪事的市民很多,使館房經常爆滿,錢老闆為加強服務喪家,隨後又將館房擴充為八廳二十五房,在當時的殯儀館模範來說是相當不錯的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