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魔鷹太太猝逝!洪總震驚「以為假新聞」:太突然了很難過

仁醫走斑馬線遭公車輾斃 陳志金:這些悲劇什麼時候才可以不再發生?

關上心門的獨行者:解讀逃避依戀者的心理歷程、風格形成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吳家慶(諮商心理師

迴避不是不在意,而是對受傷的恐懼

依戀(Attachment),有習慣在接觸心理學的讀者們可能對這個概念並不陌生,這個概念近幾年來被廣泛的用來解釋親密關係的互動,今天我們要來談談不安全依戀中的「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在依戀類型當中,與他人情感交流最少、最獨立的一組莫過於逃避依戀了。逃避依戀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人仍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而有些人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迴避與他人建立長久且親密的關係,甚少與他人有情感的交流,也難以感覺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聽起來很矛盾,為什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卻迴避與他人建立長久親密的關係呢?事實上,逃避依戀者很難與他人交心、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可能可以與他人有蜻蜓點水的關係,但要走入他們的心裡、和他們建立長久穩定的關係是不容易的。

逃避依戀者的心理歷程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有人會不想與他人建立長久親密的關係,這些人是天生的獨行俠嗎?還是孤僻型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我不排除確實有些人天生只需要比較少的社交網絡或社會支持就足夠了,但有一部份的人就如同逃避依戀者一般,「我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但我不想」。這個不想的背後通常伴隨著某些恐懼,害怕被人家看見自己的脆弱、擔心被拋棄、被評價,進而表現出不依賴任何人,不會尋求他人的協助,因為他們認為絕對不能指望任何人,也不相信別人,如果不小心示弱的話,會引來更糟糕的結果。

逃避依戀風格的形成

會造成上述的恐懼有很多成因(成為逃避依戀者的危險因子),例如:教養上的忽視、主要照顧者的過度控制、暴力與虐待、雙親失和、在人際關係中曾經遭遇霸凌或排擠、背叛或拋棄、失落或挫折事件等。這些可能的原因會讓人們內心傷痕累累,最後為了避免這些傷痛再次的發生,所以開始迴避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為一旦再次建立親密的關係時,又等於給了對方再次傷害自己的機會。

此外,逃避依戀者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之外,他們可能也缺少保護因子,亦即安全堡壘(Secure Base),換句話說,當人們在遭遇到上述的事件後,如果沒有被適當的同理回應、給予支持、接納挫折,反而被指責、評價,甚至忽視關照的索取、這些負向經驗的話,就更有可能發展成逃避依戀者。

講了這麼多,我在這邊舉一個例子。A的雙親認為男生未來要成家立業的,所以應該凡事都要理性,所以生為男性的A從小就很難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想要撒嬌也會被雙親給拒絕,他們認為這種依賴的行為會導致A永遠都長不大,所以A漸漸的學習不表達自己的需求(危險因子:教養上的情感忽視)。

A在國中時期班上的人際關係不好,時常被同學排擠和捉弄(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受挫),回到家之後找爸媽哭訴,卻換來一陣的指責:男生有什麼好在意這些的,那些人不和你當朋友就找其他人啊!(缺乏保護因子)此時,A受傷的心裡不僅沒有接納,反而被評價和要求。久而久之A學會一件事情,這個世上沒有人在乎我真正的感受,當我展現脆弱時會被拒絕,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關上我的心房,這樣就不會被傷害了,所以A漸漸的與他人的建立的連結越來越薄弱,忽略自己的內在情感和需求。

有一次我的朋友在向他的伴侶提完分手之後跟我說:我發現到頭來我好像只愛我自己。當時的我滿心疑惑,但漸漸地,好像知道他這句話背後想要表達的是:我得好好保護我自己,因為沒有人會在乎我真正的感受和需求。事實上,逃避依戀者深怕有一天會讓重要他人失望,被厭棄、拋棄,因此為了避免此種難堪的情況發生,逃避依戀者會選擇先離開關係,避免上述可能發生的窘境。

如果我是逃避依戀者,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所覺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我更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大家,「依戀風格的判定並不是一個定論或結束,而是一個靠近自己的旅程。」可能讀完文章後發現自己是逃避依戀者,但如果關係讓你感到自在的話,又何妨呢?意思是,即使逃避依戀被歸為不安全依戀的類型之一,但如果我沒有在生活中感覺到困擾,那就說明它並不是問題。心理學的理論從來都不是拿來評判或要求人的,而是用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那如果我發現我的行為模式帶來困擾的話,或許這就是一個值得探索與成長的契機。試著直面自己在關係中的習慣,接納那些迴避模式,並想要退縮的時候,提醒自己,冒險一次,嘗試不一樣的人際模式。希望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輪廓,才有機會替這些輪廓重新雕琢,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關上心門的獨行者:解讀逃避依戀」,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逃避依戀

相關新聞

諮商心理師:紅姐給的從來不是性 而是一種「你來,我就接得住你」的幻覺

最近,紅姐事件爆炸了。一位中年男性假扮女性,以免費性愛為名,邀約陌生男性上門。門開了,人進來了,性發生了,然後被偷拍、被上傳、被販售。一連串荒謬的過程,讓整起事件像極了現代的社會黑鏡,像是一個大型社會觀察現場…而我相信這一定也不是單一事件,只是剛好被暴露出來而已。

心理師到底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業內人士提4原因:樂見個案嘗試

最近諮商時常聽到個案與我分享他跟AI對話的經驗,通常我是樂見個案這樣的嘗試,有幾個原因:

「被愛」的孩子更會愛人!父母如何相愛 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

你們覺得,孩子對於「愛」的認知基礎,是從哪來的呢?

《我,沒有極限》:別再讓「平凡」限制你!突破那條把「還行」跟「偉大」區分開來的界線

成為偉人並沒有先決條件。你可能是被一群狼養大,可能在三十歲時無家可歸、大字不識,可能在四十歲時從哈佛畢業;你可能是這個國家最有成就的大咖之一,但你試著征服一個新領域,依然比你認識的其他人還要飢渴又努力。這一切的起點,是「決心去看看自己已知世界的外頭」,超越你所在的街道、城鎮、州或國籍,超越文化和身分。只有這樣,真正的自我探索才能開始。

《我,沒有極限》:把內心的話錄下來 從創傷與恐懼中挖到「力量金礦」

許多人在日記中寫下最黑暗的時刻,希望能從倖存下來或正在努力克服的事情中獲得一些力量。我寫日記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多年,但這種事是有分等級的,「書面日記」只是入門款。「錄音日記」更具互動性和存取性,對心靈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明明有實力 為何總在面試中被淘汰?演說教練揭破關鍵盲點:你沒說進HR心坎裡

「我已經面試了十家公司,可是依然無法獲得一個offer。」小張失落地說。他擁有完整的市場部主管資歷,履歷漂亮、經歷紮實,卻在面試關卡連連碰壁。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提到,問題不在經歷,而在於他沒能透過語言展現自己的價值。「無論你有多厲害,如果言語無法打動HR的心,你一樣會被淘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