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呂錦茹確定羈押禁見 「曾指示他人製作某文件傳給共犯」抗告遭駁回
整理/114國中教育會考倒數10天!考試時程、各科重點一把抓
嘉義21歲女大生遭校車輾壓命危 肇事司機稱:沒看到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善用數位科技 建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與AI協作模式
因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時代來臨,臺灣各大專校院紛紛開設相關課程或導入新興科技,以呼應數位學習新時代的人才培育需求。為使社會大眾了解大學端如何結合學校特色建構AI相關之學習模式,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李蔡彥校長分享其對於高等教育中的AI應用,以及其對於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未來發展的建議與看法。
臺灣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科技與人文」:以AI發展為例
過去在談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時,經常會引用提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著名科幻小說家艾希莫夫(Isaac Asimov)的話:「Science, therefore, has become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scientists.」,以此來指出科學不只是科學家的事,而且若只留給科學家的話,甚至可能會是件危險的事。艾希莫夫的這段話是延伸自法國政治家喬治.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的「War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generals.」,他說的是「Any specialty, if impo
AI縮短了人文與科技之間的距離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與高等教育的結合,正在逐步改變教學、學習與研究的樣貌,進一步強化人文與科技的跨領域融合。首先,在教學層面,生成式AI可用於輔助課程內容設計、生成創新教材、模擬歷史場景,甚至以對話方式協助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個人化體驗。特別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AI能協助學生分析文本、生成批判性觀點,培養跨領域思維。
AI於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之導入與反思
科技與人文長久以來被視為兩股拉扯的力量,科技追求效率、可計算性與邏輯性。而人文則重視價值思辨,倫理判準與文化脈絡。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這兩者的關係更顯複雜。在追求科技進步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高教可能走向技術至上,人文式微的危機。然而,這也激發了對「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新思維。特別是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確實能夠為高教帶來突破性的創新,如智慧課程推薦、學習歷程分析、教學資源優化等。但這些科技若無人文精神的引導,極可能淪為技術工具的自我繁殖,缺乏對教育價值與倫理原則的反思。
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實務應用之國際觀察
人工智慧的發展實已行之有年,從2014年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的發明,到2016年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冠軍,這些零星的事件因尚未對人類生活造成實質影響,多被視為新奇的新聞或是單純的科技發展。然而,當2022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正式問世,多數人開始真正感受到這個新興的科技工具已從科幻小說走入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帶來各種新的機會與全方面的衝擊。
科技可以迅速 莫忘學問需要時間:生成式AI時代的高等教育省思
在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滲透教育場域的當下,大學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場域,面臨到的挑戰與機會是並存的。生成式AI能用數秒完成過去需數小時完成的論述、摘要、分析等任務,從作業解題或論文寫作輔助到程式生成,從問答輔導到語言翻譯。效率與便利令人驚嘆,也令人憂慮──我們是否已逐漸在AI的步調中習慣以「產出」來評價「學問」,有沒有忘了真正的學習其實需要時間來發酵與內化才能成為個人的知識?
AI浪潮下臺灣商管教育的現況觀察、感懷與期許
在全球數位化浪潮的驅使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各行各業。2022年底,OpenAI推出的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引爆全球對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的關注,不僅重新定義了人機互動的界線,也為教育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機會。麻省理工學院(MIT)Brynjolfsson指出:「AI不會取代人類,但懂得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懂的人」,這樣的變局對培養未來管理與商業決策人才的商管教育體系,產生了根本性的挑戰。臺灣作為亞太地區科技發展的重鎮,不僅在半導體、資訊科技與製造業中占有領先的地位,亦在高等教育資源、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基礎。然而,面對AI浪潮席捲而來,如何因應AI時代的挑戰、抓住創新帶來的機遇,成為學界、業界及政府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本文試圖從現況觀察、感懷經驗、以及未來期許三個層面出發,剖析AI浪潮如何影響臺灣的商管教育,並探討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與轉型方向。
教學實踐研究區域基地──北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區域基地介紹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教學實踐研究區域基地的成立,最初是以推廣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目標,透過實作工作坊,讓大專校院教師熟悉計畫撰寫與研究方法,鼓勵教師申請並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自109年啟動區域基地計畫至今,已進入第6年,本基地持續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核心,協助教師反思教與學的現況與挑戰,並透過建立多元的跨校、跨領域教師社群,提供專業支持與資源共享。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以教師社群支持教學創新 解決教學現場問題
因應臺灣高等教育教學現場的現況和挑戰,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之一。為使大學端、教師端及社會大眾了解大學發展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的理念及政策,以及大學校院如何利用教師社群精進教學、協助教師專業發展?其可能的策略及資源為何?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教育部葉丙成政務次長分享其對於高等教育中的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的看法與期許。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應對Z世代挑戰與高教變革的實踐
當Z世代已然成為大學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正在面臨挑戰,這群數位原住民帶著與生俱來的探索基因,與過去世代截然不同,他們渴望在真實情境中動手實踐、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這樣的學習變革,讓大學教師們不得不面對教學轉型的要求。 然而,教學的轉型並非容易之事,對許多教師而言,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蛻變。從傳統到創新的跨越,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整合的突破,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社群」就成了推動教學創新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機制,透過知識共用、經驗交流與協作共創,教師們正在建構一個相互支持的專業成長生態系。 本文將以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推動為例,探討教師社群如何回應這些挑戰,並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設計與制度支持,推動教學創新與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同舟共好航向One Piece體育教學團
近年來,為了改善教學現場的挑戰與提升教學品質,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專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並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鼓勵教師將創新教案落實於課堂,以提升教學能力與學習成效。特別是透過區域基地計畫的推動,促進跨校與跨領域的合作,間接促進教師之間的連結。然而,在實務教學環境中,教師不僅要應對教學與研究的壓力,還需兼顧行政與服務工作,時間與資源的限制使許多教師只能單打獨鬥,缺乏合作與創新的機會。
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台灣教學故事」教師社群經營挑戰與發展策略
教師社群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創新為核心目標的合作共同體。教師社群的運作不僅能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也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朝陽科技大學推動STEAM教學跨校社群 建構產學研互惠平台
臺灣執行食品安全相關管控已多年,從開放豬肉及牛肉瘦肉精含量0.01ppm可合法進口、日本食品經驗證合法進口,到震驚全臺的寶林茶室及蘇丹紅事件,國人在食安的風險仍存在不可控制因素,顯現食品業現場食安品管、溯源追蹤的重要性。莘莘學子面臨課堂學習及未來就業發展,教學現場如何因應超高齡社會到來,契合產業所需人才培育,因此朝陽科技大學(簡稱朝陽科大)在教學上以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互助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學習,跨校師資共培,提升學子學習意願,並強化教師其他專精能力及學理知識,培養師生應用於食農教育、食品安全及食品營養知識素養,降低學用落差,社會服務實踐,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消除飢餓、良好健康和福祉及優質教育、負責任的生產、永續城鄉發展等,於校外場域實踐,擴散區域型大學師生服務,樹立標竿學習,應用於未來社會發展。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區域基地計畫──北區基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以下簡稱本校)自1895年起創立芝山巖學堂至今,歷經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及臺北師範學院時期,而後升格改制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創校至今130年,為我國歷史最悠久之公立大學。 本校以前瞻性視野開展教育創新,建構完整的學前、國小及特殊教育師資培育體系,長年為我國提供穩定而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為因應全球化浪潮下的教育變革,本校積極強化學生的國際競爭實力,深化其專業跨域知能,以銜接多元的職涯發展需求。長期的教學理念實踐與品質堅持,使本校成為師資培育重鎮。 2013年教育部開始推動「大學教師多元升等制度試辦學校計畫」,本校連續獲得教育部「推動多元升等制度試辦學校計畫」補助,2016年起成為教育部「推動大學教師多元升等制度重點學校」,負責教育及藝術學門共識與審查委員資料庫的建立,協助教育部及本校建立多元升等制度,奠定本校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及基地計畫之基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玉山學者史書美教授:建構華語語系研究框架 以臺灣特殊性貢獻於國際社會
教育部自107年度開始推動「教育部協助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計畫」(簡稱玉山學者計畫),以協助各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之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玉山學者史書美榮譽講座教授分享其如何從臺師大的搖籃出發,建構華語語系研究之宏觀框架,再與臺師大進行交流、合作,為臺灣學術研究打造進軍國際的搖籃,史教授並分享其對於當今社會人文價值的看法及對臺灣年輕學子的勉勵。
學生選填志願的專業參據: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
想要了解一間大學,以及它的系所嗎?對於準備邁入大學的學生及學生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實際的需求。除了憑藉過往印象、大學官方網站、坊間的升學資訊平台及大學排行榜之外,還有哪些管道或方式能夠作為參考呢?本文透過介紹及解讀大學辦學的評鑑資訊,盼能提供社會大眾更多元的管道,從不同面向來了解大學。
SDGs時代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創新變革
教育部委託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簡稱台評會)辦理的本週期(113至117學年度)技專校院校務評鑑,分為:一、校務治理與發展策略;二、教師教學品質之確保與支援;三、學生學習品質之確保與成效提升;四、自我改善與精進等四個項目,在第四項目的核心指標4-3「校務經營成效之提升策略」的檢核內容4-3-1中,除早已在高等教育評鑑中強調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外,配合國際社會發展趨勢,利用新一輪評鑑指標調整的機會,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納入,設定該檢核指標的具體文字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校務經營問題相關之社會、環境等議題,其研究/分析機制及運作」,其目的在促使高等教育機構建立針對「與校務經營問題相關之社會、環境等議題之研究/分析機制並積極運作」。
藉助專業認證突出重圍:觀光餐旅教育的機會與挑戰
隨著觀光餐旅領域科系的發軔興起、蓬勃發展到近期發展的逐漸限縮,人才培育需求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巨大,尤其是近期觀光產業的發展受到政經環境、疫情因素的衝擊,連帶少子女化問題的影響,使得觀光相關科系普遍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然而,即使某些學校科系面臨停招的窘境,但仍有學校科系呈現滿招的現象。招生問題的影響因素,不一而足。然而,如何透過教學品質的保障,帶來學生口碑與學校聲譽,以維持、甚至提升系所競爭力,乃是值得關注的教育課題。
SDGs下的高等教育新視野:南華、暨大、屏科大永續實踐分享
在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如何回應成為關鍵課題。管科會ACCBE認證組織特別於2024年12月24日舉辦「大學定位與特色發展研討會」,以視訊形式聚焦「大學如何配合聯合國SDGs設定學校的發展策略」,吸引超過五十所大學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及行政主管熱烈參與。本次研討會由獲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會員國頒發「全球永續發展英雄獎」的南華大學(簡稱南華)林聰明名譽校長主持,並邀請南華高俊雄校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大)武東星校長,以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等三位在永續領域卓有成就的校長分享經驗。此外,為更深入探討高等教育在永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研討會特別邀請到元智大學王國明創校校長、前中山大學周逸衡副校長,與林聰明校長共同擔任與談人。三位學者從不同學術背景出發,為與會者帶來豐富多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