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兩岸緊繃 賠錢退伍高峰
二○二二年底,當時的蔡英文總統宣布恢復徵召一年期義務役,正式宣告國軍「全志願化」夢想告吹。關鍵因素當然是從軍人力始終不足,部隊編現比長期低落。然而,恢復徵兵也無法解決問題:義務役只能擔任士兵與下士、少尉,中士與中尉以上的幹部,仍需長期服役的志願役擔任,近年不僅招募與留營成績不理想,甚至提前報退人數也持續攀升,對國軍運作乃至國家都是迫切的危機。
軍人為了因應戰爭而生,辛苦、緊張、壓力、危險,是根屬於行業的特性。軍人更是世間職業中,少數不只必須付出勞務,必要時還須貢獻生命的工作。建軍備戰可謂國家在「養士」,如果不能夠提供夠好的條件,怎麼能爭取得到足量足質的人力加入國軍?
舉例而言,台積電近年被視為台灣之光,但為達到傲視全球的生產品質,平日工作的高壓與緊繃程度,絕對不低於部隊生活,仍有大量精英亟欲擠入窄門。這一方面是公司提供極豐厚薪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二方面正是「護國神山」光環,身為公司一分子,自然與有榮焉。在現實利益與成就感上,都讓員工感到滿足。
軍方歷年提出改善待遇,總在政院石沉大海,最好的情況也是七折八扣。理論上,志願役官兵薪資確實明顯高於社會同年齡層的平均,但若是扣除相對低門檻、環境較佳的基層服務業工作,真正與軍人職場類似的「三K」(危險、辛苦、骯髒)體力勞動,起薪就明顯更高。從國軍人力問題持續惡化,不難想見付出與收穫之間的失衡,這是身居冷氣房內的刀筆吏們,不可忽視的現實。
從數據也可看出,二○二二與二○二四年,正是官兵「早退」兩大高峰。前者正逢裴洛西訪台的台海危機,後者則是賴政府上台後,持續飆升的兩岸緊繃與敵對。誠然,宣誓加入軍旅,就該有為國效命的心理準備,但若官兵的感受是,自己在前線以性命為賭注,卻變成政治人物用來刺激選票紅利的籌碼,如此怎會不出現「用腳投票」?
執政團隊與側翼覺青們,唯恐「抗中」呼聲不夠高亢入雲,並拚命在社會內部獵巫的同時,真正執干戈衛社稷的軍人,反應卻儼然潑冷水。當局者該作的是反躬自省,還是進一步強化宣傳的力道,發掘更多的「在地協力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