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貨櫃船「全數歸零」!川普145%關稅效果驚現 美西港口爆空港景象

鬥志到第3天就消失殆盡 她實測日行一萬步一個月發現意外結果

日職/古林睿煬98球9局完封勝!台灣投手暌違13年第10人

「南京出生」台生被國防醫拒收 學者曝關鍵:魔鬼藏細節裡

國防醫學院。記者林澔一/攝影
國防醫學院。記者林澔一/攝影

一名師大附中學生申請就讀國防醫學院,卻因其出生南京市,未入本國籍滿20年,遭撤銷資格。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日指出,我國國籍認定採「屬人主義」,該生自出生就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2018年陸委會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5條,改認定陸配子女在大陸地區出生,如未在出生一年後回台設籍,就會變成「大陸地區人民」,但這只是陸委會的內規。

當事人質疑,自己今年剛滿18歲,若要符合「入本國籍滿20年」,他要等到22歲才能申請國防醫學院。當初準備備審資料時,他多次向輔導員、國防部詢問自己的身分問題,因為簡章上的相關規定寫得相當含糊,但國防部並未給出肯定答案,「只憑字面意思認為我有符合規定,才繼續準備這條路」。

何志勇說,魔鬼藏在細節裡。申請國防醫因「資格不符」遭拒的師大附中學生,他的母親是陸配,父親為中華民國公民,按中華民國憲法國籍認定採「屬人主義」,該生自出生就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待無疑義。為何該生會被國防部認定是「大陸地區人民」?源頭恐怕是2018年,民進黨政府陸委會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5條,改認定陸配子女在大陸地區出生,如未在出生一年後回台設籍,就會變成大陸地區人民,但這只是陸委會的內規

何志勇表示,母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內容並沒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分別指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如此而已。如今軍校招生依據是2018年修訂的陸委會內規,不是法律上的認定,亦不符合我國憲法國籍取得的「屬人主義」。

何志勇質疑,按照陸委會的邏輯,若中華民國國民在外國生了小孩,只要一年內沒有回台設戶籍,就變成他國的公民了嗎?

何志勇強調,民主的基礎是法治,法制則需要法律安定,憲法效力高於法律,行政機關的內規不可超越法律或違憲。否則行政機構的裁量權過度膨脹,法制就會亂了套,民主豈復在?

何志勇說,他不清楚當時陸委會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有關陸配子女身分的動機為何?但在未來5到10年,這些「新台灣之子」在台灣上大學的人數將達到高峰,每年預計有1到2萬人之譜。因修訂內規而衍生出的身分認定資格問題,只會愈來愈多。將影響他們就讀軍事院校或從軍的權益。

何志勇也提到,2018年,也就是約8年前修訂的陸委會內規,縮限「台灣地區人民」身分別認定,為何能「溯及既往」到18年前出生

並於16年前返台設籍的師大附中資優生?一般法理而言,遇法規修正,若舊法規有利於人民,則適用舊法規。「台灣地區人民」身分別不也是如此?更遑論,國防醫能收大馬僑生、港澳生,為何不收台灣人?

何志勇總結,在大國角力全球動盪之中,「中華民國在台灣」應該要想盡一切辦法團結來厚植國力,而不是深陷在意識形態的恐懼之中,將這些「新台灣之子」往外推,況且還是資優生。學生何辜。

中華民國憲法 何志勇 國防部 國防醫學院 陸委會 陸配

延伸閱讀

師大附中生申請國防醫因「南京出生」遭汰除 校方:已協助溝通

師大附中生「南京出生」不能念國防醫? 藍委轟歧視:賴政府仿納粹

「南京出生」申請國防醫遭取消資格 師大附中生難接受:從未有陸籍

擋不住聲浪!接連3起憾事後稱要回任行政 板橋某國中校長會考前提前離開

相關新聞

申請二階甄選 頂大熱門系強碰

大學申請入學二階甄選將於本月中開跑,以十七、十八日最熱門,其中十七日下午為台大共同筆試,同時也是陽明交大醫師組以及清大資...

頂大熱門科系二階互衝 教授:學生被迫提早取捨

一○八課綱上路後考招改制,申請入學二階甄選多只剩下約三個周末時間辦理,導致校系甄選頻頻撞場。教育團體表示,該狀況對成績好...

不怕術科報考人減 台東大學音樂系走多元化連年滿招

大學音樂術科報考人數逐年下降,大學音樂系表示,近年越來越多學生國高中就出國念音樂,前段音樂班甚至有一半出國,自然影響術科...

國中考題涉露骨用語惹議 國教盟批:台灣性教育已墮落

金門一所國中段考考題近日在網路曝光,內容出現「綠茶婊」、「精液豆漿」、「好想做愛」等語詞,引發教育界與家長譁然。國教行動...

學生考卷驚見不雅字眼 校方:考題把關有疏漏將改進

金門金城國中健康科期末考試出現不當用語,引發學生與家長不滿,考卷內容涉及「綠茶婊」、「外遇」、「強姦」等詞彙,被質疑不當...

彈吉他的手也能砌磚 偏鄉女孩考取國立土木科

抱著吉他,彈出動人的樂章;台東工專女學生郭佩璇細膩的雙手不僅彈吉他,還能製圖、砌磚。來自偏鄉,父母親從事土木工程,郭佩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