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兵集團」愈滾愈大!台灣未來恐「無兵可打仗」?這兩原因更關鍵

編按:今(2025)年二月藝人王大陸驚傳假造病歷,佯裝心臟問題逃兵,引全台熱議。近日,經新北市警方追查,發現還有多名藝人涉案!今(5月14日)再帶回多人,包含棒棒堂成員藝名「陳九慕」的李銓、舞台劇演員黃博石、陳大天等。
然而,台灣即將無兵可用,就算一年期義務役回歸也救不了,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是兩件事。為何跟逃兵較無關,國防部問題在哪?
少子化問題逐年加劇,為補足志願役士兵的人力缺口,去年伊始,台灣正式恢復一年期義務役。只不過上路滿週年後,回過頭來檢視,仍發現這一年來國軍仍頻繁對外喊「缺人」!顯見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並非化解國軍人力短缺的根本解方。
國防部去年底送交立法院的書面報告顯示,國軍近年編現比(國軍現員/編制數)呈「雪崩」趨勢,2020年編現比為89%,到了2023年剩下80%。且可徵集役男人數也直直落,至2023年起,可徵人數正式突破10萬人以下,且下滑趨勢嚴峻,2025年剩不到9萬人、2027年剩不到8萬人。2031年的可徵役男員額只剩7.4萬人,僅為2022年的72%。
儘管少子化問題嚴峻,但國軍在「用人」方面,仍相當大手大腳。曾任國防部整評司處長的空軍退役少將傅孟杰直指,國軍10年前就知道少子化問題,但部隊至今卻尚未檢討,若不再盤點有哪些任務可透過AI、無人化解決,缺人問題只會逐年加劇,「到時候真的要打的時候,你的部隊連兵都沒有。」
新裝備來了舊裝備還在,國軍太重表面數字
「國軍從來沒去算過M1戰車的戰力是M60戰車的多少倍,M1來了,結果M60戰車繼續留著,對國軍來說就是『數量很重要』!」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國軍每天都在喊人力不足、招募不足,但在裝備的汰舊換新上,卻從未將人力不足的因素納入建軍思惟中。
目前國軍的建軍理念是「總量不變」,500輛戰車,M1買了100輛,那就淘汰100輛M60,剩下的400輛M60繼續開,「所以對陸軍來說,人力永遠都不足,因為新裝備來了,舊裝備還要繼續用,從來沒想過要將這些舊裝備全面汰換掉!」
而這不單單是陸軍的問題,台灣向美國軍購66架最新款的F─16C/D Block 70(俗稱F─16V)戰機,但服役已屆中壽期卻未能進行性能提升的幻象2000仍繼續飛,「那空軍當然會人力不足,因為空軍是多了、而非汰換掉66架戰機。」
特別是國軍的砲兵部隊,更是整整落後時代一大截。在網路搜尋平台鍵入俄烏雙方對於砲兵的運用,呈現現代砲兵「機動、隱蔽、精準」的三大特點。以法國的凱撒自走炮為例,操作一輛砲車的人員只要約5人左右,砲車開到樹林後立下柱子、伸出砲管,打完就可收工離場,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操作人員也無需下車,「砲還沒落地,車就開走了。」
而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部隊就必須要有前線觀測的能力,讓「眼睛」張開,這個「眼睛」,就是現代戰場的新顯學:無人機。特別是在美國已售台「大腦」、一套新的火力分配系統,但現階段國軍卻沒用眼睛將資訊傳回指揮中樞,大腦就不能將命令分配給下方的「拳頭」砲兵部隊,這樣就算有再好的大腦也無用武之地。
舒孝煌憂心,國軍目前的砲兵單位,除消耗大量人力外,部署時間又長,是既不機動、又不隱蔽、還不精準,這樣如何因應現代衝突?
他建議國軍應把新式裝備的戰力,與舊式裝備進行比對,並根據比對出的數字,合理汰換舊裝備。如此國軍才能釋出人力,並有餘力將這些人力,投入到無人機等現代戰爭的新領域,完成部隊的現代化與轉型。
現代裝備操作門檻高,士兵恐剛學會就退伍
另外,雖然國軍自2024年起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並強化後備戰力,期望加強整體韌性。但傅孟杰說,包括無人機在內的現代武器,許多裝備都不是一年就能熟悉掌握的,就算真的能壓縮在一年內學會,「兵剛學會就退伍,對部隊戰力的挹注可能極其有限。」
特別是國軍需要的後備戰力,並非全部都是步槍兵,在現代戰場上,步槍兵就算數量眾多,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他以現代戰場的要角無人機為例,若士兵在服役已習得相關能力,可透過後備制度,三不五時將這些人徵召回來進行訓練、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這樣到了戰時,國軍就會有相當可觀的無人機戰力可供使喚。
傅孟杰強調,台灣是科技島,應該以「科技思惟」建軍,並以此來思考如何應對可能的衝突,「當你有大量的無人艇、無人艦,以及廣泛使用AI,國軍的人事負擔就能大幅減輕,並將資源轉去做新式武器的開發與採購。」若能如此,少子化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面對日漸嚴峻的少子化難題,國軍能否華麗轉型,升級成現代的民主之師,AI與無人化將是必須好好研讀的兩堂課。
(本文出自2025.05.1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