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雄:以集體力量嚇阻中國不斷遞延對台行動

國防部長顧立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各國都已認知應對中國挑戰,要以集體力量產生嚇阻,並讓中國無法排除一旦對台動武,各國介入的可能性,因此中國對台行動不斷遞延,而台灣和第一島鏈國家安全交流合作「有其必要」。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於2021年3月提到,台灣顯然是中國野心的一部分,這樣的威脅在未來10年,甚至6年(2027年)內就可能顯現。此後,多位美國軍政界人士,不約而同提及中國欲在2027年具備攻台能力,並提及美國與台灣應對此一情況做好準備。

顧立雄指出,大家都喜歡提到2027年,但他對國軍官兵以及對各聯參的要求,就是希望大家要有「急迫感」,透過戰備訓練和裝備籌獲等方式,在2027年要達到「高戰備」。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日前表示,要讓中國侵台的代價高於價值,才能產生嚇阻;建構嚇阻先從台灣自衛能力開始,台灣愈難被攻下,愈能爭取更多時間。

顧立雄提到,如同盧比歐所述,要讓中國知道「侵犯台灣的成本要高於利益」,審視俄烏戰爭已經進行3年,這帶給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教訓是好或是不好,若攻台戰爭需耗時3年,將面臨世界經濟制裁、資本外逃、市場信心崩潰等情況,中國現在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能禁得起這場戰爭。

因此,顧立雄強調,要讓中國理解「每天醒來都不會覺得是(犯台)好日子」,使行動時間不斷往後延,這也是國軍「備戰才能避戰」的意義。

顧立雄說明,美國總統川普提到美國要「再工業化」,在經濟的議題上是以美國優先,但川普、盧比歐、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安全的議題都提到是印太優先,美國認為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竭力避免台海乃至於印太地區有戰事發生。

對於透過何種方法阻止戰爭發生,顧立雄表示,就是「嚇阻」,所以美國不斷地進行前進部署,也包含在菲律賓的基地前進部署,美國也要求日本進行前進部署,日本也在南西諸島前進部署,涵蓋了日本的宮古海峽與菲律賓的巴士海峽、巴林當海峽(BalintangChannel),使中國無法排除若封鎖或是全面進犯台灣時,美國、日本,甚至是菲律賓介入的可能性。

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日前提出「單一戰區」(OneTheater)構想,將印太區域的美國、日本、澳洲、南韓、菲律賓等國納入,戰區範圍涵蓋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菲律賓海周邊。

顧立雄解釋,近期有關注中谷元提出「單一戰區」構想,顯見各國都已理解到要必須共同因應中國的挑戰,是以集體力量產生嚇阻,讓中國無法排除一旦對台發動武力行動,各國介入的可能性,使中國對侵台的代價計算變得相當複雜,也使得中國對台行動不斷遞延。

至於在「單一戰區」概念下,台灣與日本、菲律賓等第一島鏈國家擴大安全合作的可能性,顧立雄回應,台日同樣面對中國灰帶襲擾的壓力,菲律賓在南海與中國有領土爭議,台日菲都位於第一島鏈關鍵位置,成為嚇阻中國軍力擴張到西太平洋的重要防線,所以加強合作確實有助於區域繁榮穩定,且「有其必要」。

顧立雄 美國 日本

延伸閱讀

軍審法新草案擬8月推…如何兼顧國安與人權保障? 顧立雄:我會努力

顧立雄出席軍法三策發表會 指面對統戰軍事審判要重新「開機」

林俊言獲薦主任檢察官 黃國昌:顧立雄、尤伯祥同意嗎?

李文忠拉73退將挺自己 顧立雄:國防院處置公正客觀

相關新聞

華府智庫看台海衝突:台未戰鬥、美未干預 他國恐旁觀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廿一日發布「對台灣突發事件的區域與全球應對」報告,探討美國和台灣以外國家將如何應對台灣...

顧立雄提醒北京 兩岸開戰代價極高

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廿二日刊登國防部長顧立雄廿一日接受包括這兩家報紙在內的八十分鐘媒體訪談。紐時報導稱,這是顧立雄自一年...

軍審重新開機 軍方8月提草案

賴清德總統三月十三日主持國安高層會議後提出要恢復軍事審判,國防部長顧立雄昨天面對記者詢問修法進度及如何兼顧人權等問題時,...

顧立雄:以集體力量嚇阻中國不斷遞延對台行動

國防部長顧立雄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各國都已認知應對中國挑戰,要以集體力量產生嚇阻,並讓中國無法排除一旦對台動武,各國介入...

軍審法新草案擬8月推…如何兼顧國安與人權保障? 顧立雄:我會努力

賴清德總統3月13日主持國安高層會議後提出要恢復軍事審判,國防部長顧立雄今天面對記者詢問修法進度及如何兼顧人權等問題時,...

東沙島海巡兵力約300人 張忠龍:官兵休假協調空軍派機

海巡署長張忠龍日前在立法院表示,海巡署在東沙島約有300名兵力;而因應預算額度縮減,官兵休假民航機班次恐怕不足,立委建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