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辦藍不辦綠 司法不公成在野集結反攻破口?

檢調偵辦罷免案幽靈連署,過去一周以來每日一爆,幾乎成為每日新聞焦點,同時衍生出「辦藍不辦綠」爭議,在野黨同聲質疑違反比例原則,時值台北地檢署偵辦京華城容積弊案、民眾黨政治獻金案,檢察官也屢次爆出辦案爭議,國民黨號召上街頭抗議司法不公,在野勢力能否集結展開反攻,成為未來觀察重點。
中選會上周公布公民團體發起罷免案名單進度,總計35位泛藍立委與15位民進黨立委進入二階連署,其中泛藍立委多集中在5月、泛綠立委多集中在6月連署截止,各地檢調同時間發動大規模搜索約談,對象全數為罷免民進黨立委團體,從國民黨黨工、助理、青年軍到地方黨部無一倖免。
事實上,從2017年時任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罷免案,再到2018年公投綁大選公投案、2021年四大公投案,過去早已出現多次「死人連署」問題,國民黨也屢次遭到質疑「抄黨員名冊」,儘管中選會皆表明嚴加偵辦,然而卻未有任何一案有判決紀錄,所有案件皆以「不起訴」處分。
時間回到去年夏天,台北地檢署偵辦京華城案,大動作突襲民眾黨中央黨部,搜索對象為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辦公室,現任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當時就提出質疑,中央黨部並非柯文哲辦公室,而是黨部員工的辦公空間,檢廉人員在公共空間翻箱倒櫃,釣魚式搜索是否按照法律程序。
如今,檢調單位偵辦幽靈連署案,搜索對象為國民黨各地黨部,由於二階連署如火如荼進行當中,不免令人聯想刻意製造寒蟬效應,執政黨也遭到質疑是想要選後翻桌。況且死亡連署牽涉層面廣泛,必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調查,倘若耗費龐大資源偵辦,最後僅能獲得極小法益,是否淪為浪費司法資源,也值得社會各界反思。
比例原則為衡量手段是否過度的標準,包含「合適性原則」、「必要性原則」與「狹義比例原則」等三項子原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發起「426上凱道」抗議司法不公,出發點就是質疑檢調辦案手法違反比例原則,面對我國司法信任度持續探底,在野黨此時僅能集結反攻扭轉連日頹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