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大罷免成空 柯總召精心盤算的好生意也成笑話

大罷免未成功已成空,卻傳出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早在6月初即申請將「大罷免大成宮」註冊成商標,乍聽之下,荒謬到有如假消息,沒想到卻是真的。柯今日證實這是避免遭對手搶註,「這很單純,就是預防性動作」。
原來大罷免激情演出的政治戲碼,背後有滿滿的商機盤算。看來原本應是民意自主展現的罷免運動,被動員者搖旗吶喊、熱情參與,而政客與政黨想的卻是如何收割利益。
過去公民罷免常被政黨宣稱為來自群眾的民主行動。但柯建銘親自申請「大罷免大成宮」商標,顯然他在6月初申請時未料大罷免最終會以大失敗收場。726大罷免投票失利、民進黨人氣銳減,柯總召的動作在此時曝光,顯得格外諷刺。如此迅速且明顯的商標註冊行為,讓所謂公民力量顯然成了赤裸的「品牌操作」。「大罷免」四處可見的帽子、旗幟,都成了意圖變現的商品。
更諷刺的是,這項商標不僅涵蓋常見的競選物品,例如海報、面紙、文具等,更包括睫毛刷、香爐、水桶、鞋拔、牙刷等生活雜貨,多到令人聯想到所謂「發財宮」,什麼都可以賣、什麼都不意外。
「大罷免大成宮」在宣揚大罷免期間被包裝成營造草根運動氛圍,隨著商標註冊曝光,若品牌竟屬於黨團總召本人,豈不是將民意全部收歸政治菁英?藉著「全民參與」的口號,把社會能量打包成自家資產,完全暴露出台灣近年政黨如何利用公民運動包裝自身利益的技倆。
在政治動員背後,反映的是民主價值竟能被如此「變現」,而且不論結果如何,總有人能在民主熱潮裡「發財」。當你天真地以為是公民力量的展現,有些人看到的卻是一門好生意。
這正暴露出台灣政黨的「兩面性」:一方面打著民主旗號號召公民參與,另一方面卻各自規劃資本化路徑,用心經營話語品牌。
台灣民主曾引以為傲的自發參與,如今卻變成特定政治人物與小圈子收割紅利的工具。
在群眾高喊口號、帽子滿天飛舞的舞台底下,也許最該思考的不是誰失敗、誰發財,而是:台灣的民主還有多少空間,讓真正的公民自主發聲?又有多少「生意人」在背後計算利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