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阿嬤的假牙不見了 清潔隊垃圾堆中找 鄉長也到場關心

因購買俄國石油....考慮對陸課徵關稅?范思曝川普「真實想法」

台中驚傳死亡車禍…轎車衝撞行人「擋風玻璃碎裂」 7旬婦不治

不論美國關稅結局演變 正視台灣是籌碼的殘酷

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圖)施壓台灣全面開放市場。賴清德總統若讓步太多恐引發選民不滿,不讓步會得罪川普,面臨兩難。(美聯社)
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圖)施壓台灣全面開放市場。賴清德總統若讓步太多恐引發選民不滿,不讓步會得罪川普,面臨兩難。(美聯社)

彭博廿九日報導,美方近期已向台灣遞出一紙「最優惠稅率」條件,內容可能與日本、韓國相似,稅率鎖定在十五%。美國也對台方提出新要求,希望台灣比照日本、南韓加碼對美投資,做為降低關稅的交換條件。

還沒談判,台灣已經主動付出的金額有多少?三月台積電宣布投資一千億美元,加上拜登政府時期規畫的六五○億美元投資,台積電對美國投資金額合計達到一六五○億美元,後續還會被脅迫加碼多少?只有川普知道答案。

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軍事防衛的支出增長到占GDP二點四五%左右,超過去年的二點三八%,同比增長七點七%,總額六四七○億新台幣。美國不斷要求增加至GDP的百分之五,等於年度預算需編足一兆二二八○億,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高達四成三。這等同政府每花二塊錢,就有將近一塊錢用在軍備上,恐怕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在非戰爭時期有辦法這樣編國防預算。

中油三月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意向書,成為全球第一個表態支持這項高成本、高風險能源開發案的國家。但該案還沒完成募資,預計二○三二年才供氣,台灣會當「冤大頭」?就算將每年六百萬噸的阿拉斯加案納入考量,讓台灣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由二百萬噸增加到一二○○萬噸,採購金額從八點三億美元增至卅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八○億元),對比順差七九三億美元,也僅有三點五%的貢獻。

據傳,我方端出上看四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盼爭取與日本齊平的十五%稅率。日韓已被迫讓步,台灣能撐住川普的大刀嗎?日本取得十五%關稅,同時承諾對美投入五五○○億美元投資。南韓取得十五%關稅,同意將投資三五○○億美元於美國主導的產業與基礎設施計畫,並額外採購一千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與能源產品。

川普對北京的態度軟化,主要著眼於今秋可能舉行的美中元首峰會,美國正刻意壓低對台接觸的政治敏感度,為下半年川習會預作鋪陳。國安專家憂心,美方為了確保川習會,在科技議題的讓步上,台灣恐需付出代價。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索博利克說:「川普似乎更在乎讓美國企業能進入中國市場,而不是顧慮與北京有關的國安問題。」

台灣近來內憂未解,大罷免大失敗;風災水災嚴重,民怨高漲。外部最大考驗則是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美中棋手入座,棋局已經開始,台灣棋子即將落子。外媒揭露,賴清德原定八月初過境美國,行程遭川普政府施壓取消;國防部長顧立雄原定今年六月規畫訪問華府,亦遭美方臨時喊停。

關稅結局若慘輸,民眾要問,賴政府有何因應措施?期待川普政府無條件支持台灣,是天真幻想,必須務實面對美國將台灣視為戰略籌碼的現實。

延伸閱讀

不只拒賴總統過境!川普對陸態度大軟化 傳擬不推新AI出口法規

川普關稅大限逼近 美中貿易協議能趕上車? 美財長透露談判進度

美政界炒股禁令過首關 「國會女股神」力挺!川普卻由喜轉怒

台灣關稅放榜倒計時!川普政策體現1態度 連賢明分析談判卡關原因

相關新聞

大屋頂下/大罷免橫柴入灶大失敗 被蓋牌的一個數學算式

對民進黨來說,大罷免大失敗。

名家縱論/珍惜民主的最後一線希望

賴總統上任才一年多,就已經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其實在總統選舉與立委席次雙少數的情況下,以總統擁有的資源以及政治的高度,他...

星期透視/關稅戰 美國贏了嗎?

美國在四月二日宣布對各貿易國課徵高額對等關稅,金融市場為之震盪,為了爭取調降稅率,各國代表兼程赴美談判。但八月一日既定談...

台積電洩密案的警示 制度文件厚度 擋不住僥倖的薄度

近日台積電的二奈米技術洩密案,震撼的不只是市場和供應鏈,更敲響科技企業在倫理治理上的警鐘。三名年輕工程師的犯行,除了個人...

賴對美進退失據曝台危機

近日,美國國務院前顧問惠頓發表了一篇名為「台灣何以失去川普」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文不僅打破了副總統蕭美琴基於「戰貓...

蘇益仁/川普給全球領導者上的一課

美國總統川普自今年一月廿日就任以來,至今半年多,在全球捲起關稅風暴,他以他商人擅長的「交易藝術」,配合美國強大的國力及經...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