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早公路隧道成通勤惡夢!圓山隧道遭戲稱「圓山八卦陣」

隨著台灣人口增多,汽機車使用量提升,過往打造的交通路段便浮現了通勤問題,位於台北北區的圓山隧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在1969年完工,原本是希望舒緩台北交通,但近年卻因為塞車和路段規劃問題,被戲稱為「圓山八卦陣」。
1967年8月,台北市政府宣布中山北路四段拓寬及開鑿隧道工程已由美援工程處初步規劃完成,預定於同年10月開工。根據當時的規劃,這項工程包含三個主要部分:中山橋拓寬、開鑿圓山隧道及中山北路四段拓寬。
當時工程的想法,是認為在中山北路四段拓寬及開鑿隧道工程完成後,配合北安路的打通拓寬,可以使松江路成為台北市南北交通大動脈,與中山北路平均負擔台北市北區之交通流量。而圓山隧道於1969年1月開工,同年10月20日通車,全長45公尺,寬20公尺,成為台北市第一座公路隧道。
原本是希望舒緩台北北區的交通,然而,隨著台北市車輛數量急速增加,圓山地區的交通問題日益突顯。作為台北市北區銜接市中心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圓山地區道路交通動線錯綜複雜且橋梁密集,有承德橋、捷運高架橋、水管橋、高速公路圓山橋、便橋、中山二橋、高速公路高架段及新生北路高架橋等九座橋梁,在狹窄地帶產生龐大的通過性旅次,造成嚴重車流交織問題。
到了2001年,圓山地區已形成四個主要交通瓶頸,其中之一就是圓山隧道,不僅汽車塞,機車與行人通行也不順暢。從中山北路往北通過圓山隧道,到劍潭通河街口再左轉往承德路方向,這一帶交通對機車族是個夢魘,儘管歷任台北市首長都想要處理,例如新生高架橋的通車,仍無法完全紓解,也讓圓山隧道及周遭被稱為「圓山八卦陣」。
近年來,當局仍努力改善周遭交通,例如開放周遭部分路段的機車族可以直接左解,不過仍然有相當多的挑戰得去面對。
截彎取直重組車道 消弭圓山交織敲除中山橋、新生高架道部分高架結構 可化解多處交通瓶頸
【本報記者周維新】
圓山地區是台北市北區銜接市中心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雖然周邊有立體高架道路設施,但近年來因車輛快速成長,再加上當地路型特殊,產生許多車流交織點,以致影響紓解效率,尤其上午尖峰行車壅塞嚴重,造成士林、天母或大直等地區居民通勤交通格外辛苦,如何盡速打通瓶頸,備受市民關切。
圓山地區前後共有四個較大的交通瓶頸,第一個瓶頸點在新生高架道路北端終點,所有車輛均要下匝道繞行圓山道路,其中半數以上車流均要接駛圓山隧道再利用中山北路續進往北,往大直方向行進的車輛較少,不過中山北路北往南車流中,有一股行駛平面車道,繞過新生高架道路進城入口匝道後,順著圓山繞行再往大直續進,結果與新生高架道路往北下平面車道要往中山北路的車流在圓山隧道東側道路發生交織,一旦紓解率下降,新生高架道路往北車流量龐大,很容易造成高架道路車陣回堵。
第二個瓶頸點是圓山隧道口的西側,原因是很多大直往市中心區的車流要繞經圓山隧道後,左轉走中山北路再接駛新生高架道路進城,但在隧道內有一股來自新生高架道路,且出隧道後要右轉中山北路往北的車流,結果這兩股車流又在隧道西側出口發生交織,連帶影響北安路進城車流,經常造成長長車陣。
第三個瓶頸點位在圓山隧道西側出口的南端,也就是中山北路北往南要接駛新生高架道路的銜接處附近路段,由於往南車流絕大多數是要接駛新生高架道路,利用中山二橋的反而十分稀少,再加上中山北路往南過了通河街後,路型變窄,車道容量不足,以致消化不良,經常造成中山北路往市區方向塞車,嚴重時車陣尾端可達中正路口或再往北延伸。
第四個瓶頸位在中山北路與酒泉街口,原因是中山二橋啟用後,中山舊橋依舊保留,由於中山新舊橋各有雙行車道,且都並存,以致中山北路往南在酒泉街口分別有兩組平行分置的雙行車道組合,造成路口動線及號誌均十分複雜,同樣也會影響車流。
圓山地區交通問題早從官派市長時期就已浮上檯面,之後又歷任兩屆民選市長至今,市府團隊提出的改善措施涵蓋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及交通執法等層面。(下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