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正念:無論念頭和感受多麼負面刺耳 都可以「本來面目」得到接納
常規的正念練習教你如何對待念頭、感受以及其他體驗,而不是認同它們,或將它們轉化成行為,透過培養一種不執著於客體,或體驗的寬廣的覺知力,讓你逐漸從頭腦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即使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模式不斷湧現,你也不一定會被它們誘惑。
但是,僅僅依靠正念練習不能產生穩定、持久的平靜和喜悅,因為它是一種你認為必須要培養、維持和保護的心理狀態。基於這個原因,很多正念禪修的練習者越來越依賴於他們的冥想練習,只要是心開始波動起來,他們就會覺得需要再次回到冥想練習,好讓心平息下來。就像其他心理狀態一樣,保持正念不是永久性的,它的來去取決於你練習的力度和持續性,如果你懈怠了,你的正念狀態會消失,你將再次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深淵。
實際上,每一次你認為你的心需要被安撫和平息,或者負面情緒需要消除,都是基於你對「心的理想狀態」的一種預定標準,而這個概念恰恰說明了正念禪修法和本書的直接法之間一個最主要的區別。從沒有任何制約的覺醒的覺知力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念頭和感受的湧現,不管看上去是多麼負面或多麼刺耳,都可以以它們的「本來面目」得到接納,正是這種接納展示出了一種寂定,一種即使是最混亂的體驗,也無法被打擾的寂定。通過對心理狀態的毫無偏愛,也就是說,並非喜歡所謂正面的就勝過所謂負面的,覺醒的覺知力從二元化的思維方式中跳出,完全涵蓋了生命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然而覺醒的覺知力不是一個可以培養而成的狀態,而是你的自然本質,它總是存在並且已經存在,只是需要被認識到,並且返回到它這裡。
把自己從觀察者的陷阱中解脫出來
儘管正念禪修有諸多好處,但是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缺點:它使主體與客體的分裂持續加劇,這種分裂產生在一個保持正念的人、一種保持正念的行為,與正念所關注的客體之間,也就是說,無論你把正念練習得多麼出神入化,但是,總有一個「你」,把正念當作一個與你分離的客體來練習,因此,本應透過正念來消除的分離感反而被強化了。這一點非常微妙,在早期的練習中這並不是特別重要,但是,當你的練習逐漸深入,最終會發現自己陷進了一個「觀察者」的視角,不知道該如何從中掙脫,你越是練習正念,你陷得越深。「觀察者」變成了你的另一種身分認同,或者另一種視角,你最終必須把它們放棄。
只有當你認識到覺醒的覺知力不是有來有往,而是作為總是存在的背景,並且是一切體驗的根本所在,你才能從這個「觀察者」的陷阱中逃脫出來,找到你一直尋求的、持久的平靜和快樂。覺醒的覺知力也被稱為意識、永恆的覺悟、純粹的當下、真如本性、本我(the I am),它不會加劇分裂,因為它與它所覺知到的客體沒有分割,它也不會偏愛一種體驗而冷落另一種,因為它存在於所有念頭和行為之前,所以它無法被創造、被操縱、被撰寫或被維護,你只能識別出它,讓你自己融入於它,最終你會意識到它就是你。矛盾的是,如果你想進入正念禪修所指向的自在和快樂,你必須放下正念禪修所要求的練習,讓自己掉進覺醒的覺知力中。
然而,與有條不紊地學習和練習正念不同,通往覺醒的覺知力的道路往往更加逶迤,更帶有信手拈來的偶然,也更具有獨特性,也就是說,它往往因人而異,沒有普遍適用的指南或可以參照的里程標示。同樣矛盾的是,與循序漸進的練習和逐步訓練的方法相比,它往往又被稱為直接的道路,因為它的確清晰而毫不含糊地指向心的本質,指向我們本自具有的覺醒的覺知力的狀態,引發豁然了悟,無需鋪墊或準備。
與此同時,從修行者的角度來看,很可能覺得這條探索之路更加含蓄,更像是碰運氣,沒有正念禪修所帶來的令人滿意的成就感。你可能安靜地坐在那裡,聆聽教法、陷入思考和探詢,卻沒有任何取得進步或獲得改善的感覺,直到你突然間捕捉到覺醒的覺知力的乍現。作家史蒂芬.雷文(Stephen Levine)稱之為「沒有圍欄的懸崖步道」,因為這條路上沒有任何地標或任何構造來支持你。傳統上,這樣的了悟是透過老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地親密交流和探詢來實現的,我提供一些類似的深層交談的課程和閉關,對此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體的形式參加。對於那些無法在自己身邊找到老師的人們來說,你可以利用直接法中的一些練習來揣摩、推敲,找到能夠開啟的大門,一旦大門打開,你將會進入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
體驗圖像與背景之間的切換
對覺醒的覺知力的識別,往往會伴有一種突如其來、出乎意料,有的時候甚至是令人震驚的圖像與背景的切換。上一秒,你還把自己當作一個分離的個體,一個以頭腦為中心的身分定位,過著慣常的生活,下一秒,你領悟到你是無邊無際的開放性,這個看起來獨立的人,以及對所有其他客體的體驗,都存在於其中。從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個人歷史的身心結構,並想像這個身心結構的未來,切換到領悟自己是無實體的,卻又是無所不在的覺知力,並領悟到生命以某種神祕莫測、難以捉摸的方式在其中展開,這完全顛覆了你的宇宙的中心,事實上,你可能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中心,你再也無法用你以前的方式經歷生活。
儘管這種切換聽上去像是一種神祕的體驗,或一種對更為精神層面上的存在本質的窺見,但它實際上揭開了存在本質自身的面紗,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洞見。正如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客體來進行科學實驗的方法,逐漸揭開宇宙的奧祕,冥想者、瑜伽士以及智者也是如此,他們使用相似的科學方法,他們利用主體來探索存在的形而上學基礎。正如物理實驗和化學實驗一樣,這些練習和冥想具有可重複的結果,儘管有些練習和冥想對於某些特定個體更有效果。選擇那些對你更有效的練習,全心全意地認真練習,你最終會領悟到那些走在你前面的大師們所領悟到的東西。在這一章裡,我會介紹一些你可以自己實際體驗的實驗和一些指導方向。
※本文為心靈工坊出版的《超越正念:當下立斷的覺知練習》,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