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S離世眾星悼念 「道明寺」言承旭悲痛發聲:謝謝遇見妳

大S猝逝、汪小菲急奔來台 專家曝「上億遺產這樣分」

損人不利己?川普關稅戰,對美國經濟衝擊預估

大小S姐妹情深 心理師從「依附理論」分析: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

大S徐熙媛。圖/摘自Instagram
大S徐熙媛。圖/摘自Instagram

就在剛剛,傳出大S過世的消息,相信你和我同樣震驚。我對大S的印象,最早來自《流星花園》,那時的杉菜勇敢又倔強,陪伴了許多人的青春。

這些年來,無論是她的婚姻還是家人關係,時不時成為話題,是非對錯已難分明。但我最關注的,始終是她作為「姐姐」的身分。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榜樣,或是說,一個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告訴你「這條路就這麼走」的人。大S就是這樣的存在,她不只是小S的姐姐,更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型姐姐」。

她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一旦決定,沒有妥協,沒有僥倖。想變白,一年四季擦防曬穿長袖包緊緊;想戀愛,直接去衝去韓國結婚;想生孩子,就破戒吃肉。

對大S來說,這不是苛待自己,而是極度清醒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大S面對妹妹時,卻沒有這樣的「狠勁」。小S自卑,她推著她進演藝圈;小S戀愛,她教她怎麼倒追;小S出事,她直接拿自己來擋。當小S遇到危機,輿論壓得她無法抬頭,大S二話不說站出來:「我妹妹的新聞,拜託大家少寫一點,我來爆自己的。」

這不只是「姐姐」的義務,更是一種對家人強烈的情感連結:「你可以不用這麼強,因為我來幫你扛。」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安全感來自於生命中那些「可以依靠的對象」。對被大S照顧的人來說,大S就是這樣的「安全堡壘」。

當你需要前進時,姐姐推你一把;當你受傷時,姐姐幫你擋風遮雨。有這樣的「姐姐」在,人生的路雖然依然顛簸,但至少不用獨自面對。

大S的人生,從來沒有「剛好得到」,只有「全力以赴」。所有想要的東西,都不是等來的,而是靠自己拼來的。

大S不只清醒,還非常愛自己。即使婚姻破裂,她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勇敢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還能忍住不跟前夫前婆婆對罵…)

她活得太明白了,從不拖泥帶水,離婚後,直接和舊愛續前緣,為愛放手,也為愛重新開始。

你不一定喜歡大S的風格,甚至可能覺得她的方式太過極端,但你一定會佩服她的堅持。這樣的執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才讓人不得不敬佩她的決心與行動力。

我們不一定能有大S這樣的姐姐,但可以學習她的精神。人生想要什麼,就自己去活出來。謝謝大S帶給我們精彩的作品和人生故事,相信在天上的她,永遠是最亮麗的美容大王。

(本文出自盧美妏心理師《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依附理論 大S 小S

相關新聞

大小S姐妹情深 心理師從「依附理論」分析:我也想要大S這樣的姐姐

就在剛剛,傳出大S過世的消息,相信你和我同樣震驚。我對大S的印象,最早來自《流星花園》,那時的杉菜勇敢又倔強,陪伴了許多人的青春。

過年壓力連連?為婚姻打預防針 心理師談金孫媽寶或女權自助餐意識覺醒

年節前後通常是婚姻/伴侶治療的急重症發作高峰,加約的、危機的、通報的…。原因不外乎是眾多性別帶來的陳年舊傷或是恩怨情仇,為什麼只有你家有、我家沒有?為什麼要先去你家、才去我家?為什麼我在你家就要、你在我家就不用?

2地雷讓洗碗文遭炎上 心理師從5面向談「自我探索」直面內心陰影

簡單地說,這位「男性」作者以一個在親密關係經常出現的爭議「吃飽飯後誰洗碗」這件事情為題材,針對自己的悲傷反應(當他在協商過程最後答應太太,由他來洗碗時,他說不出為什麼地「掉下眼淚」),往童年與原生家庭經驗這個方向,向內探索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覺察到某些幼年時期的執念,從而在態度上和作法上試著變得更為成人、做出一些調整,承擔更多一點洗碗的任務嗎?(其實看全文的結尾有點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

半伴依戀/他對你那麼糟 為何離不開有毒關係?那些在伴侶、家人間 你所不知道的「創傷束縛」

當我們知道有人明明被他的伴侶或家人傷害得很深,就理智上來說,我們會認為他應該想盡辦法趕快逃離,怎麼還留在這段不健康的關係裡?有些人可能會感到不明白、甚至會對受害者生氣,認為他們是不是太笨了?還是本身有什麼問題,怎麼還繼續待在那個傷害他的人身邊?難道他是被虐狂,一切都是自找的嗎?

過年被長輩過度關心?心理師曝3種說話技巧 1招先發制人

過年聚會最怕什麼?不是桌上的菜少了一道,而是長輩的經典靈魂拷問!

過年大掃除想「斷捨離」卻捨不得?心理師傳授4秘訣 勇敢與過去分手

不知您是否有這種經驗,在整理舊物品時,本想很阿莎力地除舊佈新。但是一拿起物品卻陷入了時光回憶,「這是第一次約會的電影票、媽媽給我生日卡片…」,每個物品都負載著珍貴回憶,捨不得丟棄,不知不覺地又把物品留下來。然後年復一年地留著,就再留下來,如此的生命愈來愈沈重肥胖,失去輕盈靈動的活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