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未來1周持續炎熱!明高溫飆36度 這日鋒面接近「午後全台有雨」

獨/三峽重大車禍78歲肇事者曾獲「模範父親」 抽血檢驗結果曝光

520談話「聚焦3主軸」 賴總統宣告執政第2年迎風轉型之路

你是人生中的主角,還是社會角色下的臨演?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林少湲(諮商心理師

我們帶著創造力的潛能來到這世界,隨著社會期待,真我可能因為渴望愛與安全感而選擇順從,陷入假我狀態,產生擔憂與疑慮。你是在演自己人生的主角,還是臨演別人眼中的你?

現在的心理名句為「做自己/愛自己」、「走出自己的路」,但,什麼是真正的「我」?是跟別人不同,還是過上讓人羨慕的生活,別人會忍不住說「我多麼羨慕你~」,才算成功地活出自己,到底,什麼是「自己」?

此次,我們藉著當代電影大師黃元懋寫的曲子「那些事情是真的有意思嗎」來談「自己」,歌詞裡主唱好似朋友在提出諫言,希望聽見真實的回應「你又是真的想要孩子嗎/你的成就來自豢養嗎/……」

害怕只有假的我可以被愛,順服世界棲身多數帶來的安全感

生而為人,我們帶著充滿創造力的潛能與天性來到這個世界。過程裡我們在生活中感受社會、關係與環境的種種期待,目標達成時,會得到讚美與掌聲,但也可能未達標而感到失望與不滿。當環境期待太過強烈時,真正的自己或許會覺得成就這些期待,才能被愛,因安全感而選擇了順從於環境,讓真實的自己逐漸模糊,於是容易與自己的感受與潛能脫節,而有假我(false self)的狀態,因而衍生許多的擔憂、控制與疑慮。這時,你究竟是在演自己人生的主角,還是在臨演別人眼中的你?

歌詞中描述生了孩子成為「誰的爸爸媽媽」、退休後要趕快「回饋社會」,如果達成期待會得到安全感與讚美,但,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真心渴望與想做,只是為了外在的眼光與期待而做,那麼應是無法享受與擁有充實的感覺。

成為自己沒有公式,得要自己真實去體驗

歌詞似乎想撼動我們去想清楚「真正的自己」想要做些什麼,但要找到真實的自己——好難。我們可能會希望找個流程(SOP),就這樣一路跟著到終點的都是「自己」,該有多好。是很好,但有趣的是,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因此,路徑五花八門,坊間很多「做自己」的方法,如獨自旅行、冒險、冥想、靜心、瑜珈、運動、社團、宗教……。但這些方法都需要自己真實地去體驗,在每個當下問問自己心靈的感受,並辨別其感受背後的自己——怎麼了。而有些嘗試的確能夠幫助我們向內且專注地體驗到自身,因而真正經驗了「自己」。但,有些可能只是表面的體驗,做了很多別人建議「做自己、愛自己」的練習方法,卻每次在體驗之後,感覺心裡空空的,好像少了什麼。如同歌詞所說的——「你最近也開始在網路分享旅遊裡獲得的成長,但真有成長的不是那種人吧 」。

在「做」(to do)自己之前,需要有「在」(to be)的狀態與能力

在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這本書中提及,當人誕生在世界上,原本是富含天性與存在的狀態,但在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時,需有夠好的環境與支持,才有辦法面對他人、文化、環境的各種考驗與侵擾。如果侵擾與考驗在可承受的範圍,就能建立起對自己存在的連續性(continuity of existence),以及自體感(the Sense of Self)的感覺。歌詞中的種種現象,更像是自體感還沒有發展足夠的穩定,就過早地對考驗與侵擾做出反應,或考驗與侵擾太多、太長時間的入侵,而改變與削弱了個人的存有狀態。其實,這首歌不斷地訴說著社會現象中的空虛,好像人跟真實的自己切斷了,變成虛假、不同的狀態。

擁有自體感能力的人,會讓人在經歷事物的本質上產生很不同的理解。他們處於「在」(to be)狀態,而非「做」(to do)狀態。

但什麼是「做」(to do)?什麼是「在」(to be)?如何區分呢?

歌詞中「投身藝術也只是堂皇的藉口」,如果投身藝術時是為了他人的掌聲、羨慕、認同、安全的路,但自己沒有感覺,那是「做」(to do)。如果投身藝術時能感覺到活生生的感覺,像是想要、好玩、挑戰、有趣、開心、平靜、幸福、豐富的感受、廢寢忘食,那是「在」(to be)的狀態與能力。光只要是「在」(to be)的狀態,就會帶給人一種經歷到自己與世界的充實體驗。

在關係的期待裡你是真實的自我,還是需要帶面具的假我呢?

歌詞中表達了一種沮喪,在社會的期待下,如果沒有能力藏拙跟偽裝,真實的自己會害怕失敗、不被選擇,而孑然一身。但,從創造力的角度來看,這些可被視為是溫尼考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稱之為的假我(the False Self),假我得動員很大的努力與調整,主要是源於渴求著想獲得社會大眾與被喜歡的人所認同的行動,某部分來說,也代表我們有延展能力的韌性,只是「假我」有程度上的代價,改編Winnicott在「假我」的種類說明:

1. 極端的狀態:「假我」幾乎佔滿了自己,內心無法真實感受到充實與滿足,但被認同的滿足會讓人不去思考與向內探索,因為「假我」包括跟自己的感受、想法、關係都有距離,在這個極端的狀態中,「真我」是完全被隱藏的。

2. 不太極端的狀態:「假我」允許「真我」秘密的生活,並且隱約感受到真我的存在,像是自己投身藝術,如果是假我狀態,會不自覺地在酒後吐真言,或表達累了、病了,來讓自己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表達、拒絕或滿足了自己其實不想做這件事情。而這些症狀,從功能與價值角度判斷,對這個人是有幫上忙的。

3. 更接近健康的狀態:「假我」感受到真我的存在,並試圖找尋環境、創造條件,讓「真我」能夠展現並成為可能的自己。歌詞中「在世上最棒的舞台拿起麥克風」的存在越來越清晰,那麼會有意無意地尋覓機會與創造,就如同當年的偶像男團ENERGY站上舞台。

4. 部分的健康:「假我」建立在身份認同上,例如想成為「夠好的」爸爸、媽媽,因而了解親子關係的經營與成長。當關係越來越好,會更欣賞與悅納這樣的自己。

5. 健康狀態:真我能在想要的時候充分的展現,而「假我」能在社會化中有意識的隱藏「真我」的真實情感。也就是說在社會期待下,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與情境,有不同的展現,可以很勇敢也可以脆弱、能冒險也能兼顧代價、能善良也能有鋒芒,在這些不同的狀態中,富含著彈性、韌性與信任。

培養理解與評估真實自我的能力,做個自由且負責的生活冒險王

歌詞說到「你害怕金錢你害怕排名你害怕落人後/你害怕沮喪害怕歷史害怕認真沒結果」,這些害怕正是我們在練習做自己時,最真實的恐懼。當我們準備人生跳傘,為自己奮力一搏、縱身一跳時,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會是「我會不會摔下來?輕傷、重傷還是粉身碎骨?」因此,我們需要克服很多現實、想像和資源上的困難,才能去「幹大事」。此時,為自己盤點代價與資源就十分重要:現實的人力、學習與經濟資源、關係支持對你的重要性、獨立作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耐受力、對能力與限制客觀的評估、是否願意接受協助與提供建議、創意與能力展現、被買單的行銷能力……,除了時運之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從更深層面來看,一個人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天性、渴望、慾望,並為之付諸行動,往往取決於是否擁有足夠及完整的經驗累積。如果過往曾有做自己並獲得滿足與成就感的成功經驗,這將讓人更願意再去嘗試新的冒險,並進一步了解自己與增強自信,進而讓自己更具完整性。但若曾經多次因渴望超過自身能力或資源所能負擔的範圍,而經歷過大的挫折,這些經歷可能讓人深陷過去失敗的強烈情緒中,無法作為。

人生經驗的重點,是能夠將經歷轉化為有意義且對自己有幫助的體悟,即使是看似過去失敗的經驗,都有可能蘊含著很有意義的學習與啟發,不全然是否定真實的自己。請鼓勵那個已經很勇敢挑戰過的自己,並理解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完美無傷。因為每個人都有潛力,也有其限制,但能在自然的犯錯中學習,讓挫折不至於傷害到自尊,把挫折管理當作很重要的收穫,匍匐前進,有進有退也是一種人生走法。如果,你沒辦法靠自己做到,那很正常,請讓心理師陪伴你一起進行人生的身心冒險,然後,我們一起打人生的怪,在每一次的冒險中,逐漸成為真實的自己。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你是人生中的主角,還是社會角色下的臨演?」,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 還需要 「Monday」語音助理?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應該已經發現,最近多了一個新的語音助理「Monday」。

川普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當世界不停推播恐慌 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最近滑開手機、打開電視,新聞一則接一則地說:「川普的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物價會再漲」……每一條推播,像一個小警報,敲在心上,讓人不禁焦慮起來——是不是要趕快囤貨?我的積蓄會不會一夕縮水?未來,我是不是根本控制不了什麼?

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練習「少林精神」活在當下:人生轉變的關鍵,就在此時此刻

在少林傳統中,任何形式的互動交流通常都從恭敬的鞠躬施禮開始。這個動作提醒我們,眼前與我們互動的這個人,就在這一刻與我們息息相關。此時此刻就是關鍵,就是活在當下,我們必須意識到此時與此地的意義,因為「此時」是人生的進行式,只有當下這一刻能夠發生轉變。

你是人生中的主角,還是社會角色下的臨演?

我們帶著創造力的潛能來到這世界,隨著社會期待,真我可能因為渴望愛與安全感而選擇順從,陷入假我狀態,產生擔憂與疑慮。你是在演自己人生的主角,還是臨演別人眼中的你?

為聲音灌注好的能量…四個好的能量狀態 怎麼選擇和使用?

除了上一篇的三種經典語氣之外,二○二四年的這個春天,哈克正在書寫一個新的主題,是關於第四種語氣:「灌注能量的聲音」。聲音,除了柔軟快速之外,還有一份能量的質地,可以像是太陽的溫暖、可以像是好奇好玩可愛的明亮感、也能夠像大提琴般的低沉情感。一起來看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