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夜裡驚醒的人…專家揭PTSD四大徵兆 你也可能正經歷

作者:解景然(諮商心理師)
小婉在一年前經歷了一場車禍,自此之後,夜裡她常被惡夢驚醒。白天,她害怕過馬路,寧願繞遠路也不願走回那條熟悉的街道。聽到喇叭聲會讓她渾身發抖,有時甚至無預警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她無法解釋這些反應,只覺得自己與人生都逐漸失控…
上面的虛擬故事主角正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定義,包括:
1. 侵入性症狀(如夢魘、閃現畫面或感知)2. 過度警覺與反應性過高
3. 迴避與麻木
4. 對自我或世界的負面認知轉變
如果您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情緒、身體或生活反應,即使成因不同,這篇文章希望能帶給您一些理解與陪伴。
壹、什麼是創傷
創傷是指讓人感受到極度無助、恐懼或威脅的經歷,可能來自單一事件(如車禍、性侵、自然災害),也可能源自長期處境(如家庭暴力、情緒忽略)。這些經驗不僅可能造成當下的情緒困擾,更可能對身心功能、關係與生活產生長遠的影響。
貳、創傷反應有哪些
創傷反應是一種源自本能的保護行動,身體與大腦會啟動「求生機制」,以避免再次受傷。然而,當創傷事件已過,但這套機制卻仍頻繁啟動,對我們就會產生困擾性的反應。常見的創傷反應有:
1. 侵入性症狀:如夢魘、強烈的回憶畫面、情緒重現。2. 迴避與麻木:避免相關人事物,或出現情感隔離、記憶空白或失憶。
3. 負向認知與情緒變化:出現負面自我評價、無望感、疏離感。
4. 過度反應:如易怒、失眠、專注困難、驚嚇,類化跟創傷有關的人事物與感覺。
參、如何照顧創傷
照顧創傷就像照顧曬傷的皮膚,需要溫柔與耐心。您需要的是「被照顧、被理解、被陪伴」。
以下是幾個自我照顧的方向:
1. 回顧你過去的應對經驗:有哪些方式曾安撫你?試著記下並重複使用。2. 延伸原有的紓壓策略:像是寫日記、運動、冥想、聽音樂,都能在情緒升溫時協助降溫。
3. 發展新方法:觀察自己在「獨處還是陪伴」、「動態還是靜態」時較易穩定,並據此設計個人修復策略。
4. 尋求專業協助:如EMDR、rTMS、心理治療、正念減壓、藝術治療、身體導向療癒、團體支持等,找到你最有感的方法。
肆、重建生活
當我們能穩定情緒、辨識反應,就能開始慢慢回到生活。創傷反應不一定會完全消失,但會越來越少來打擾,就像我們小時候一定有做過一個常出現的惡夢,隨著年齡成長它也好久沒做了一樣。當它偶爾出現時,您也可以學著平靜地說:「噢,它來了,我知道怎麼陪自己走過去。」
謝謝您願意讀到這裡。理解創傷,是通往修復的第一步。願您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方法,在混亂中慢慢安頓,在裂縫中慢慢重建。願平靜與力量逐步回到您的生活中。
您值得被好好照顧,也值得過上穩定、安心的日子。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創傷的認識與修復指引」,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整理包/颱風假放不放?楊柳撲台來勢洶洶 13日停班課區域一覽
▪️楊柳颱風走到哪裡了?看颱風最新動態、即時路徑 5平台吸眾人緊盯報現況
▪️南部風雨即將增強 颱風論壇:山脈再也屏障不了 午後是真正的颱風天
▪️侵台颱楊柳太凶猛 登陸點附近及北側測到15級陣風
▪️楊柳颱風下午1時登陸台東太麻里 傍晚出海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