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對話機器人突破「圖靈實驗」 江湖上卻稱:8歲或80歲都可輕易考倒
很高興能為您服務──線上客服機器人的逆襲
1950年時,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了電腦科學界很有名的「圖靈實驗」,用來驗證機器是否具有智慧。
數十年來,許多工程師不斷設計各種電腦軟體程式,試圖挑戰這個實驗,以便實現機器具有智慧的夢想。然而,一直要到近十年來AI對話機器人的出現,才有了比較實質的突破。
正港不眠不休的客服人員
最近市面上炒得火熱的生成式AI與ChatGPT,或是個人智慧助理如Siri、智慧音箱Alexa或Google Home的流暢對話,都令人印象深刻,不但能聽取使用者的指令回應答案,甚至如查詢火車班次、行事曆等,也使用了對話機器人的技術。
但是,雖然被稱為「對話機器人」,但這些AI的功能並不只限於聊天,舉凡任何能以自動對話方式提供服務的程式,都可以算是對話機器人。
網路上,已有許多電子商務平台的類似客服應用,是以對話機器人提供服務,讓使用者能更自然地提出需求了;而且,對話機器人一旦理解需求,就能夠快速提供服務以節省彼此的時間。
常見的應用如銀行智慧客服,就是由銀行客服中心建立對話機器人,來協助客戶處理一些簡易的銀行業務流程問題,減少客服人力的負擔;或是因應金融科技興起,AI理財機器人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生活中,光是台灣島內,就已經有好幾十家金融機構推出了理財機器人服務。
讓聊天機器人順暢地與真人對話,是人工智慧領域中最困難的一件工作,江湖上號稱,不管你是只有八歲還是已經八十歲了,都可以輕易考倒這種AI的對話能力。
讀者只要想想小學生的對話用字和成人落差有多大,就可以理解對話機器人現今的人工智慧水平了;也就是說,截至2023年底,世界上還沒有大家都能夠滿意的對話機器人。
儘管如此,以對話機器人實現聊天服務、24小時不眠不休地隨時與客戶互動,卻仍然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服務產業;從另一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微妙心理,也讓對話機器人似乎扮演了一個緩衝的安撫角色。
善用優化互動客服,提升對話機器人服務品質
傳統的客服資訊不外乎手機簡訊或email,不僅回覆不夠即時,也因為看不到顧客表情及環境而無法作出適當的判定。在網路普及與社群媒體當道的現在,產業客服利用機器人或視訊,除了可以即時回覆外,更可以根據顧客的表情和環境給予更正確的回應。
想要成功打造任務型的對話機器人,首先當然必須由建立對話機器人的團隊事先定義許多領域知識,例如模板、關鍵字資訊、對話的階段等,設計時自然要花費許多時間;而因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對話之間有很緊密的關係,導致改變某一個部分就會牽動整個系統,因此建置和更動的成本可能會比想像中高得多。
相對於任務型對話機器人來說,閒聊型對話機器人需要事先定義的部分比較少,但是回話的領域通常較廣,要產生順暢合理的回覆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資料蒐集的部分需要多下工夫,因為如果使用者所說的話無法在回覆集找到恰當的回覆,可能就會產生不符合使用者期待的回覆,容易被看出破綻;要是資料不夠多,使用者也有可能經常會得到相同的回覆。
另外,神經網路的語料和訓練方式也會決定生成出來的回覆品質,如果學習得不夠好,就可能會有答非所問、或者產生的句子不符合邏輯語法的問題。
(本文出自《當數位轉型碰上生成式AI》 作者:蔣榮先 )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