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人更應該要問他們「遺產勒」? 王木木:趁還在世的時候
如果你愛你的家人,就應該要問他們:遺產勒?
上星期,我鼓起勇氣邀請爸爸,和我的家庭財務顧問做一次遺產規劃。
爸爸是個不苟言笑、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傳統老公務員。邀請他之前,我很怕他的回應是:你這死丫頭是在咒死我嗎!幸好爸爸爽快答應了。
諮詢中,我發現爸爸雖然嘴上不說愛,但他對我們的愛,都放在別的地方,而且很多、很多。
例如,他很多年前就買了數目不小的保單,受益人正是我和我姐姐的名字;
他每年都用各種名目匯一筆錢到我和我姐的戶頭,說要給我們買車、給孫子上學買玩具、給我們投資。我當時很疑惑:你哪來這麼多閒錢?
他眼睛不好,但還是很吃力的讀房地產、遺產、產權的法條,甚至讀起立遺囑的書。
我想到全台灣最有名的遺產訴訟:長榮張家的舊聞。很顯然張榮發過世前,張家沒有公開討論遺產分配,以至於人過世之後,遺囑一打開,除了張國煒,沒人服氣。
張榮發如果看到自己的子女告成一團、撕破臉,在天之靈會作何感想呢?
所以我真的好感恩,爸爸不僅提早規劃,還開誠布公地跟我們說。
不過,顧問聽完他的規劃,毫不留情的說:「大哥,你的規劃問題很大。」
問題一:保險不再是資產傳承工具
很多人以為保險可以節省遺產稅,只要讓財產透過理賠的方式轉移,就不會被課徵遺產稅。
國稅局也不是傻子,2020年財政部發布了實質課稅原則,如果購買保險的人符合這幾個條件:
年紀大健康狀況不佳
短期內密集投保
保單金額高
一次繳清保費
保費高於保額
都會被國稅局抓回來當成遺產課稅。
顧問翻開我爸的保單,一條一條指出來這裡會被當遺產、那裡會被當遺產,都要課稅,我都感覺到爸爸瞳孔地震了。
問題二:省了贈與稅,賠了遺產稅
每個人、每一年度都有「贈與稅免稅額度」244萬,就是每個人一年流出去的資金,無論是給子女、朋友還是家人,超過 244萬就要繳贈與稅。
我爸的想法是,每年在免稅額度內匯錢給我們,不僅省下贈與稅,過世之後的遺產也變少,同步省下遺產稅,一舉兩得。
不過,顧問幫我們試算了兩個方案:
每年匯款不超過244萬,免繳贈與稅+過世繳遺產稅每年匯款超過244萬,繳贈與稅+過世繳遺產稅
你猜哪一個繳的稅比較多?
答案竟然是1!爸爸的規劃再度被賞了熱辣辣的一巴掌!
問題三:房屋共有,親情生鏽
爸爸本來想在過世之後,他住的房子要讓我和我姐共同持有。
顧問指出共同持有會造成很多問題。他舉例,一個家族繼承爸媽的房屋後,大姐想出租,二姐想自住,三姊想自己買下,小妹想擺著不動。
談不攏?只好告上法庭了。看著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妹,為了房子成為法院裡的敵人,那種感覺有多心寒呢?
顧問說,房屋最好只由一個人繼承,繼承房子的人要拿出等值的財產,補償沒拿房子的人。
諮詢尾聲,我真的很慶幸爸爸參與這次遺產對談,除了瞭解爸爸遺產的狀況,也揪出很多稅務、法律上的臭蟲。
「遺產」是每個人都缺乏經驗的領域,人的一生只有一兩次的繼承,遺產的水又很深,守法如我爸的公務員也踩了一堆雷,更何況我們這種一般小市民?
所以,如果你愛你的家人,就趁他們還在世的時候,和他們聊聊遺產。
只是,在華人社會,自己開口問遺產真的很奇怪,該怎麼辦?
我會建議:讓第三方的力量,協助你和父母間開啟有效又不尷尬的遺產對話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