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樂透資產價值不會提升!不投資就放棄了長期的複利威力…失去的時間無法收回

名為「複利」的魔法
筆者提及,巴菲特為待人親切的威斯康辛州夫妻這樣的「普通人」,帶來富裕的生活,並因此帶給世界莫大影響。那麼具體而言,所謂帶來富裕的生活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或者說,像威斯康辛州夫妻般長期身為股東的人,究竟能增加多少資產?
巴菲特從1965年開始運用波克夏的資產。他將自己從1965年至今,每年的運用績效公開在官方網站上。根據這些資料,假設從1965年至2014年投資波克夏股票,最初投資的金額將以年增率約22%成長。各位也許無法馬上理解年增率22%是怎麼回事,但如果說1.8萬倍就能意會了吧。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額,但這是真的。這就是俗稱「複利的威力」,一年中成長22%,僅是投資額的1.2倍,但如果持續五十年,就會成為好幾萬倍。
或許有人認為五十年太長,那二十年呢?如果是二十年後似乎就可以想像了。
如果從1995年至2014年投資波克夏股票,投資額將以年增率12.8%成長,這可是約11倍呢!
常有人問:「為什麼人必須投資?」我認為這個簡單的問題其實相當深奧,但假如硬要簡單回答,就是:「因為透過投資,可以持續增加自己未來的資產價值。」應該會有人罵我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但我認為世上重要的事情,大多出乎意料的簡單且不證自明。
當然,即使投資也未必會成功;但是,不投資也等於是放棄了像威斯康辛州夫妻所得到的恩惠,也就是長期複利的威力。
因此,雖然投資與否也許在短期看不太出差別,但長期相比下來常會出現莫大差距,而已失去的時間則無法收回。正所謂打鐵要趁熱。
投資的目的,就是放大未來價值
話說到此,應該會有人想:「大概能理解像威斯康辛州夫妻那樣,利用長期複利的威力投資會很好,但意思是要我買波克夏股票嗎?」
說到投資,也許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股票,例如投資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的股票(我認為投資波克夏的股票,本身應該算優質的長期投資,但若要提及其個別魅力就會脫離本書主旨,因此請容我直接跳過)。誠然,股票為投資的代名詞,但是投資並不限於股票。舉例來說,購買自用住宅算是在投資不動產;縱使是存錢,也代表你將錢借給銀行,就這層意義上來說,存錢也是種投資。嚴格來說,存款是給銀行的「存款債權」,因此就是將錢借給銀行。
在這些定義中,無論股票、不動產、存款,都只不過是投資的手段,不能成為投資本身的定義。那麼,什麼是投資?
筆者認為,所謂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放大資產的未來價值」。
所謂價值,並不限於金錢上的價值,而且價值的定義因人而異。再者,投資標的也不限於金融商品。例如:年輕商業人士為了考取證券分析師執照而購買書籍、參加分析考試的講座、花費時間讀書。這就是「投資自己」,藉由考取證券分析師執照,來增加未來收取的薪資。投資當然不僅限於自己,也可以靠投資他人來增加自己未來收取的價值。例如:投資前景良好的公司股票,讓自己未來可以收取該公司創造的價值。
投資自己與投資他人,若投資兩者的比例分配得宜,也許就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投資常常要花時間才能產生實際價值。在考取證券分析師執照的例子中,就算通過了考試,可能也無法立刻提升薪資。但是,若能好好運用在過程中培養的知識,讓現在工作上經手的專案成功,便可能因專案成功而升遷,因為升遷而承接更大的工作,進而獲得更大的成功⋯⋯若能走上這條路,就是透過複利的威力,讓準備證券分析師考試這項自我投資,產生好幾倍的價值。
反之,若因為短期產生的價值不大,而立刻唾棄投資,便無法享受複利的威力,未來收取的價值也會變小。這無論在自我投資還是股票投資,都是相同的道理。
當然,未必所有投資均能在未來確實產生價值。即使報名了分析證券分析師考試的講座,也未必能通過考試;而且,即便考取了執照,也未必能讓手中的專案得以順利進行。
我們一般將投資無法在未來產生價值的可能性,稱為「風險」。若投資在未來產生價值,那便是我們負擔風險的報酬,投資就是具有這種性質的事情。
無論自我投資或股票投資,本質都一樣。
投資與賭博的差異
承擔風險,獲得報酬,這就是投資的本質。不過本節想先釐清和投資似是而非的事物。
例如,買樂透。的確,若以300元購買年末大樂透,對自己來說,確實是針對產生未來利益的可能性投注金錢。但是買樂透真的能產生「價值」嗎?購買樂透者,若買了100萬張300元的樂透,整體的「投資額」合計為3億元。這是針對獎金而支付的原資,但這3億元本身不會增值。
最終,所謂樂透就是一種遊戲,累積購買樂透者的金錢,再從中支付較大的金額給少數人。某種意義上,可謂極端的重新分配財富。因此,最重要的財富「大餅」不會隨之成長。
換言之,買樂透不會讓資產產生更多價值。
購買樂透者以外的其他人(營運團體等)會拿走部分樂透獎金的大餅,因此分配給購買樂透者的獎金,會少於3億元。財富大餅不成長,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在「零和遊戲」中,所有支付金錢的人所繳納的金錢總額不會增加,因此就如其名,會出現贏家和輸家,這是因為不會產生新的價值。
然而,投資不一樣。雖然不知道是否「大家都能成為贏家」,但藉由大家的投資,能讓「大餅」成長,進而增加贏家。此外,「零和遊戲」不像投資能享受複利的威力。其他像是賽馬、賭場等賭博也是「零和遊戲」要素強烈的行為。無論何者,皆與投資的根本性質迥然不同,投資並非賭博。但是,也有許多知名投資人喜歡玩撲克或21點等賭博遊戲,在此補充說明以供參考。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不死投資客:哈佛商學院最熱門的投資課》,作者:中澤知寬)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