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學修煉培養審美力 大廠董座:數位攝影是我的「傳送門」

公司逐漸步上軌道之際,數位相機也恰逢問世。對我這種休閒時間零碎的人來說,拍照成了一種再適合不過的散心方式。每當按下快門,我便能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抽離,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放鬆,彷彿達到一種身心平衡的狀態,就像大家常說的「心流」那樣。
數位相機的操作十分便利,讓我能輕鬆調整光圈、焦距、曝光等細節,並立即檢視拍攝成果。透過學習攝影技巧和添購優秀的器材,我只需按下快門,便能將腦海中的構想化為現實。而回到家後,我又能將照片傳到電腦上,享受編輯與二次創作的樂趣,進一步揮灑創意。
更重要的是,拍照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每次按下快門,完成一張照片後,這段創作旅程便可暫時告一段落,讓我能隨時切換回工作模式。工作與創作彼此交替,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有節奏感。
我對數位攝影可謂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最初的10到20年裡,我對攝影器材從不吝嗇,幾乎讀遍了各種攝影相關書籍,孜孜不倦地學習攝影技術和美學。有時拍完照回家,我還會在電腦上繼續處理6、7 個小時,樂此不疲。
雖然家人起初對我的這份熱忱感到疑惑,但我告訴他們,攝影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必需品,尤其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壓力和艱辛,外人是很難真正體會的。人生不應該只有工作,若不讓自己適時切換,早晚會耗盡所有的精力。
在高壓的工作之下,攝影為我創造了一個得以喘息的空間。如果沒有這樣的調劑,我的時間可能會被其他事情消耗掉,比如像一些商業人士賺錢後熱衷於酒店娛樂,或者打高爾夫球經常一整天都不在家。
相比之下,攝影是一個既經濟又實惠的休閒選擇,不僅讓我沉浸於創作的快樂,也不會讓家庭生活因此失衡。
許多人可能很難想像,我這樣一個起初只是抱著興趣的素人,為何會如此投入於數位攝影。從單純地「按一下快門」,到鑽研攝影專書、美學理論,再到投入時間製作粉絲頁、舉辦攝影展、出版攝影集,甚至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擠出9年的時間攻讀美學博士學位。
這份執著,不僅源於對攝影本身的熱愛,更是一種在創作中尋求自我實現與平衡的方式。透過我的解釋,家人也漸漸理解了攝影對我的重要性,並接納了我的這份熱愛。
攝影創作與美學思考相輔相成
起初,我接觸攝影只是為了休閒,單純想拍出「好照片」,鑽研設備和技術。當時,我就讀台大EMBA,常為同學拍攝人像照,得到他們的肯定和回饋,讓我發現「按快門」也是一種社交方式,能促進與朋友之間的互動和話題。隨著在親友和同學圈中的口碑逐漸建立,我拍攝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像和風景,也記錄了自己的心情。
然而,有一天我開始渴望探索新的題材,對於什麼才是一張「好照片」產生更多疑問。於是我將市面上探討攝影的書籍收集了一遍,但可惜的是,大部分攝影相關的書都在介紹器材以及拍攝方式,這些以技術為主的環節,對於拍攝背後的理論與實踐十分欠缺。
同時也因為公司產品所面臨的競爭,不再只是技術能力與功能多寡的較量。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公司的產品在美感方面確實欠缺許多,多到已經成為客戶口中的弱點。即便已經聘請紅點設計師為公司產品做整頓,但仍然沒能做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非常企盼能找到美學理論的支撐。
經過對多所學校招生簡章的研究,我發現北藝大美術系博士班具有豐富的理論研究師資,是理想的學校。
於是,將之前出版過的攝影集、歷年展覽經歷以及網站資料整理好,並附上研究計畫,毅然前去報考。在口試中,委員們對我從事高科技行業多年,卻選擇攻讀博士表達疑問,但我以決心和行動力說服了委員們,最終成功入學。
入學後,隨著必修課程的安排,逐步深入學習創作理論以及西方的美學、哲學,不但逐漸奠定了我的美學基礎,對於公司的管理和創新也有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突破想法,終於將公司的產品提升到能與國際大廠競爭的層次。當然,這對我長期投入的攝影創作與攝影評論,也增加了更多的元素與自信。
(本文出自《美學修煉》作者:盤龍William Pan)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