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成焦點 專家:「美國優先」恐為北京開大門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上任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本周末前往巴拿馬,這是他上任以來的首次出訪海外。美國新政府的打擊非法移民政策可能是會談的主要議題之一。川普聲稱中美洲國家已將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交給中國,這也將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
「我們沒有把(巴拿馬運河)交給中國,我們是交給了巴拿馬,現在我們要把它拿回來」,川普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說道。
川普的言論迅速遭到了北京和巴拿馬總統穆里諾(José Raúl Mulino)兩方的反駁,穆里諾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表示,「絕對沒有中國干涉(運河)這回事。」
然而,川普的言論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在巴拿馬運河中扮演的角色產生新的質疑。巴拿馬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水道之一。
魯比歐在本月早些時候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確認聽證會上回應了川普的擔憂:「可以說,當初交還運河的協議或條件可能已經被違反。」
巴拿馬與中國深化經濟聯繫
在1914年完工後的數十年裡,巴拿馬運河由美國管理。運河長達82公里(51英里),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1999年,美國把運河的管理權歸還給巴拿馬,但華盛頓保留使用武力以維護其中立的權利。每年約40%的美國集裝箱運輸通過巴拿馬運河,中國是其第二大使用國。
運河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負責管理,該機構隸屬於巴拿馬政府。巴拿馬當局多次聲明,運河並未由中國管理。
近年來,尤其是自2017年巴拿馬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以來,中國在運河周邊的存在顯著擴大。同年,巴拿馬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拉丁美洲國家。
對中國在巴拿馬運河上過度擴張的擔憂主要集中於兩個港口,即巴爾博亞港 (Balboa)和克裡斯托瓦爾港(Cristóbal)。它們分別位於運河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岸。自1997年以來,這兩個港口一直由和記港口信托的一家子公司運營,而和記港口信托本身又是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的子公司。
分析人士表示,即使川普誇大了中國的威脅,但他的言論後面還是有自己的一套策略。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拉丁美洲研究員威爾·弗裡曼(Will Freeman)說,「我們看到川普是拿巴拿馬為例,想以此表示,別以為在我任期裡你們能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軍事要道
華盛頓擔心,中國在巴拿馬運河周圍的行動可能會演變成控制該運河的能力,特別是如果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爆發熱戰的話。
去年,時任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負責中南美洲事務的勞拉·理查森(Laura Richardson)將軍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中國)稱其投資是和平的。但許多投資項目可作為(中國)今後通向多個領域和戰略性海軍咽喉要道的跳板」,之後他點名提到了巴拿馬運河。
這與北京對與巴拿馬關係的描述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大陸國家主習近平平在去年祝賀巴拿馬總統何塞·勞爾·穆里諾當選總統的賀電中表示,建立外交關係「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但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教授埃文·埃利斯(Evan Ellis)向德國之聲表示,在中國入侵台灣的場景中,中國可以利用現有的通道、影響力和技術知識「以可以拒不承認的方式關閉運河」,比如通過「安排」擊沉一艘船或通過物理或網絡破壞船閘來實現。
埃利斯補充說,在印太戰爭的背景下,中國可以利用此類活動來阻礙美國的部署和其他作戰努力。就台灣而言,美國支援延遲幾天都可能成為中國能否入侵成功的關鍵。埃利斯說,中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做到這一點,「但其中一個重要的計劃就是關閉巴拿馬運河」。
「美國優先」可能為北京打開大門
自上任以來,川普把許多最為劍拔弩張的命令發給美洲其他國家,包括那些被視為美國重要盟友的國家。川普威脅從2月1日起對所有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
本周末,哥倫比亞在同意接受載有被驅逐移民的美國軍機後,才避免了與華盛頓的貿易戰。洪都拉斯總統希奧瑪拉·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呼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本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應對新一屆美國政府。
一些人認為,中國可以利用美國對巴拿馬等國的敵意,加深中國在全球政治中是「房間裡的成年人」的印象。
埃利斯說,「這為中國提供了抵消美國軟實力和友誼的機會,削弱了美國的實力,增加了中國在拉丁美洲參與政治和商業的機會」。
川普政府似乎確實將拉丁美洲放在首位,因為魯比歐還計劃在就職首訪中訪問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Tammy Bruce)本周告訴記者:「如果我們要安全、繁榮並保持良好狀態,就必須關心我們的鄰國。而在當今世界,這肯定是南美洲和中美洲。」
© 2025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